全面把握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内涵 党领导和依靠人民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表明,考察一个社会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高低,不仅需要以客体发展的程度来界定,还需以主体的提升程度来确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也从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角度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人的现代化。[2025年1月16日]
以调查研究推动破难题开新局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当前,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必须用足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解决发展难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真正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2025年1月10日]
北京接诉即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枫桥经验”所蕴含的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核心要义,适应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创新开展并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初步构建起以群众诉求驱动的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2025年1月9日]
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25年1月6日]
人民幸福是头等大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主席贺词中提及的天水花牛苹果、东山澳角村,见证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的山乡巨变;基础养老金提高、直接结算范围扩大方便了异地就医,折射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尽力而为;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生活品质、房贷利率下调惠及千万家庭,诠释以深化改革更好造福人民的发展逻辑。把“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价值尺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每前进一步都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2025年1月2日]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两个结合”,深刻把握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原创性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2024年12月30日]
架起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站稳人民立场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必须紧贴形势新发展、人民群众新需要,更加聚焦到群众工作上来,才能更好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服务人民,从而使群众有效理解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2024年12月30日]
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 上世纪60年代,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枫桥经验”。此后,“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各地紧紧依靠群众探索创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加强社会学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研究,更好服务我国基层治理创新。[2024年12月23日]
2024网上群众工作大会嘉宾观点一览 由人民网主办的2024网上群众工作大会于12月12日在人民日报社召开。大会的主论坛和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如何进一步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更好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展开交流探讨,分享了同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经验做法。[202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