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与群众互动 5大隐形问题您注意到了吗?
2025年07月04日09:30 | 来源:人民网
222


“勇于直面问题,督促整改到位,狠刹各种不正之风,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确保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取得实效”。
当前,各地正在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融入学习教育全过程、各方面,把作风转变直接体现在为民办实事上。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网上群众工作平台是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的重要阵地。
但是,人民网也注意到,个别地区、部门在回应群众诉求时,存在片面追求办事数量、忽视办理质量的问题,引发群众不满。
“注水”:粘贴统一回复,办事却无进展
回复截图
“您的留言已收到,感谢”是个别留言办理单位的常用语,有地方甚至利用此类话语进行批量回复。“已收悉”“已收到”“已转交”,看似及时周到,实则原地打转,甚至再无后续。
“推诿”:建议向其他部门留言反映
群众写给领导干部的急难愁盼问题,具体落实解决的单位,写个“发生地不属于本辖区”“建议您向X部门反映”“这事儿不归我们管”一推了之。办理单位把留言“踢”来“踢”去,也让民意被越“踢”越远。
“拖延”:长时间对于群众诉求不回、不办
群众的留言提交后便石沉大海。日日盼复,夜夜刷新,却始终得不到任何回应。这种无人理睬、无人负责的状态,让“群众利益无小事”成了一句空话。
“删帖”:想办实事,先删留言?删了也不办事?
个别部门、个别企事业单位出于对负面舆情的担忧,“先删帖再办事”“不删帖不办事”的操作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只设法删帖,并不真正办事。
“不实”:回复内容与实际不一致
有些留言的回复中满是“已沟通解释”“已协调处理”的办结话术。可回访时,留言群众却一脸茫然:“没人联系过”“问题根本没解决”。这些回复里的“漂亮话”与群众的实际感受相差十万八千里。所谓的“已办结”在现实中仍原封不动。
(责编:周嘉颖、曾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打开客户端体验更多服务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