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厉行”谈节约


新修订并于今年5月发布实施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释放了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信号,又一次吹响了过紧日子的号角,也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作出了更加明确和规范的要求。治党治国厉行节约,体现党中央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据统计,2025年以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收到群众反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留言有百余件,相关话题受到各地干部群众的关注。
厉行节约是光荣传统,展现的是作风品格。“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古训,到“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号召,再到“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的告诫,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的精神内核之一。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的环境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崭新的中国。一尺布、一粒米、一寸钢都要用得好、用得巧,党的优良作风影响着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积攒了宝贵的资源,保障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创造了“两大奇迹”,融入了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厉行节约是先进理念,彰显的是治理效能。新的历史条件下,厉行节约依然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中国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奢侈浪费不是小问题,积攒起来往往会触目惊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正是着眼于问题导向,弘扬优良作风的务实举措。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为的是让人民过好日子。厉行节约不仅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而且是将勤俭节约植根于国家治理体系,号召党政机关带头,持之以恒锤炼优良作风,久久为功塑造时代新风,让节俭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现代风尚。
厉行节约是刚性约束,传递的是标尺要求。奢侈浪费是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条例》与时俱进完善了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规定,为工作人员行为拉出标尺、作出规范、划出红线,明确了责任,拧紧了螺栓,是我们党的鲜明政治态度。厉行节约重点在“厉”,关键在“行”。应当充分认识《条例》的刚性约束,认真学习当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要求,学深学透,全面掌握,知道哪些是符合规定的哪些是违反规定的,哪些事能干哪些事不能干,做到知底线,明界限,卡好标尺,不逾规矩。
厉行节约要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将《条例》要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济南市委网信办 王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