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刘晓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

2020年05月18日11:30  来源:阳羡论坛
 
原标题:从“受助者”到“助人者”

  

刘晓峰在教学生制陶技艺(资料图片)

受疫情影响,眼下,宜兴市爱德培训学校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学,但该校陶艺班的老师刘晓峰,比平时在教室上课还要忙碌。他借助微信等网络平台,一边督促学生们在家自主练习制陶技艺,一边进行一对一教学,并随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刘晓峰知道,自己教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教会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树立对生活的希望。

家住宜城的刘晓峰今年41岁,国家级工艺美术员。身患肢体三级残疾的他,年轻时也曾埋怨过命运的不幸,但在家人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刘晓峰始终保持着阳光、乐观、积极的心态,他知道,自己不能向命运低头。由于行动不便,他只能从事一些坐着便可以完成的工作。于是,他曾跟一位老师傅学了一手修理钟表的技术,不想随着手机的普及,钟表修理的生意越来越难做。2003年,正当刘晓峰为找不到工作一筹莫展时,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市爱德培训学校成立的消息。得知这个学校专门针对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后,他立即报了名,学习全手工紫砂壶制作。

和同班很多同学不同,对于紫砂壶制作,刘晓峰是“零基础”的,连很多制作工具的名称都喊不出来。为了跟上进度,他不懂就问,下课了自己反复练,经常一练就是一个通宵。靠着刻苦努力,一年后,刘晓峰顺利毕业,成为市爱德培训学校的首届毕业生。随后,老师给他介绍了实习平台,刘晓峰倍加珍惜,不管寒冬酷暑、刮风下雨,他每天一大早就骑着摩托车赶往丁蜀镇。慢慢地,刘晓峰的制壶技艺得到了业界的肯定,2010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可刘晓峰心里一直有个愿望,他想要报恩,从一名“受助者”成为“助人者”。2015年,市爱德培训学校招陶艺老师,刘晓峰二话不说就去了。他深知,残疾人努力掌握一门技能,最大的愿望便是找到一份工作,能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姿态去活着。于是,刘晓峰开始把自己的事业重心,移到教学上,全心全意对每一位学生的未来负责。

2016年,刘晓峰班上一名叫吴焕成的学生,学习制壶两个多月下来,和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见吴焕成开始有些丧气,刘晓峰一边鼓励一边帮他分析原因,在征求吴焕成的想法之后,刘晓峰决定让他试试学习雕塑。可是,当时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雕塑班,刘晓峰便亲自赶到丁蜀镇,去帮他搜寻各种工具、模型和书籍,并手把手教他制作技艺。很快,吴焕成便能雕出一些像模像样的作品。看到成绩后,吴焕成逐渐有了信心,从花生、白果等相对简单的物件,到动物等相对复杂的茶宠作品,他掌握得越来越快。如今,吴焕成已经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专门从事陶土雕塑。

由于对残疾人的困难感同身受,刘晓峰也是学生们心灵上的导师。有次,班上一名年纪尚轻的学生因身体原因有些内向,平时不愿与人多交流,沉迷于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学不进技能,甚至想要退学。刘晓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能理解这位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但如果就这样放任不管他,未来他该怎么生活下去?于是,刘晓峰主动找到那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跟他说自己的故事。一连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刘晓峰终于打开了那位学生的心门,帮他建立了自信,两个人由此还成了“忘年交”。在市爱德培训学校,学生们的年龄跨度很大,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40多岁的中年人,有的学生年纪比刘晓峰都大,刘晓峰都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刘晓峰说,残疾人之间更有信任感,这是他作为老师的优势,更容易帮助学生们收获对生活的信心。而他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会技能融入社会,懂得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记者何洁蕾)

(责编:关思聪、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