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整合资源 画出共建共享文明“同心圆”

2020年08月27日08:47  来源:阳羡论坛
 
原标题:整合资源 画出共建共享文明“同心圆”

包粽子活动、沙盘心理辅导、17岁生日会……在位于宜兴市官林镇的无锡市明珠电缆有限公司,有个名为“阳羡爱心港之明珠驿站”的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走进这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驿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一封封入驻未成年人的书信令人感慨。这个由宜兴市委政法委协调、团市委牵头、市人民检察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负责管理的驿站,共有40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仅有职工,还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成为宜兴市首家有专业社工参与的从事涉罪青少年权益保护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

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自2018年启动以来,以打通“五大平台”为重点,以开展“五个示范”创建为抓手,注重整合各类各地资源,突出制度化组织、科学化运营、平台式联动,形成了各部门、社会团体积极主动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良好格局,有力助推了文明实践融合发展。如今在陶都,文明实践不仅“融”出了同心圆,解决了牵头部门跳“光杆舞”的现象;更让部门单位、全社会参与共建,打通了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融”出了幸福感。今年6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来宜调研时,对此高度评价。

“一家亲”到“一家人”,同心同向力量更强

眼下正值暑假,位于东氿之畔的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到了一年中最闹猛的时候。读红书,观展览,看演出,参加培训……市民不出中心,就能将理论学习、展示展览、互动体验等各项活动、服务体验个遍。该中心依托宜兴文化中心各大场馆,整合科技、文化、教育等人才队伍资源,搭建起覆盖全市的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和文明健康服务平台。同时,还引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建立“初心会客厅”等志愿服务团队和项目。现在,这里已成为我市共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阵地。

同心者,其利断金;同向者,其道大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启动之初,我市就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从源头抓起,建立部门、团体等参与文明实践的系列制度,致力形成以“五大平台”牵头部门为主体,其余部门竞相参与的文明实践新格局。同时,建立由市委宣传部等28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相互分隔、工作重叠等问题,突破各个部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相对封闭、人手不足、资源匮乏、活动影响力小和覆盖群体不广的局限。各级各部门也按照“一支队伍、一个品牌、一批项目、一个共建点”建立志愿服务队,在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机关部门和村(社区)之间,搭建资源共享、互动互通的“桥梁”。

为汇聚各方力量,延展实践触角,我市还依托红色文化展示馆、名人旧居、农业产业园、诚信街区等,创建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并将文明实践活动延伸至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团、各单位服务窗口等,建设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此外,市文明办、团市委等部门联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每年评选出60个示范(创新)项目,给予一定的帮扶资金,吸引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爱心机构等共同参与。有组织,有保障,有力量!从城区到乡村、从山区到圩区,各级各地各类力量因地制宜、综合资源探索创新,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如滚滚春潮,不断激荡着陶都钟灵毓秀的土地,滋润着广大群众的心田。

“物理联合”到“化学融合”,精准“配餐”巧解难题

“我们要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保持良好平稳的心态……” 近日,市第五人民医院医生徐春丽来到市公交公司,结合公交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公交车驾驶员进行专业心理疏导。这是市卫生健康系统实施的“公享健康”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与不同单位合作共建,对特定群体开展“定制式”医疗志愿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打破“各自为政”的阵地壁垒,盘活存量、做优增量。 近年来,我市在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陈规陋习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市文明办、民政局、商务局、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公筷公勺推广、喜事新办倡导、丧事简办规范、禁燃烟花爆竹深化、文明遛狗提升、拒捕拒食野生动物等“六大行动”。围绕“六大行动”,我市出台移风易俗“宜八条”,并通过定标准、定管理条例等刚柔并济的方法,逐渐引导市民从“知晓”走向“自治”。不管是针对文明陋习,还是聚焦青少年成长烦恼,合力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是文明实践服务群众的题中之义。紧扣儿童看护力量不足、学习指导专业度不够等实际问题,徐舍镇集中各界力量开展了“幸福来敲门”的七色花乐园志愿服务项目等,由相关村、社区联合当地学校组织开展学习指导、快乐阅读等活动,建立起儿童课外守护的长效机制。

此外,由市供电公司等12家国有企业联合组建的“宜兴市文明实践国企联盟”,也是社会各界合力推进文明实践的“美丽新花”。联盟负责人介绍,该联盟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创新打造“电暖流”“蓝精灵”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理论宣传、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条国企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创新之路。

“线下跑”到“大数据”,服务群众更实更暖

乘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东风,去年,宜城街道东山社区党总支决定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旨,开设“民俗讲堂”。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种集聚性活动暂停,但“民俗讲堂”却没因此“下课”。社区将“讲堂”从线下搬到线上,组织社工们根据移风易俗“宜八条”的内容,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幕情景剧,并在社区各微信群里转发。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效果持久,既要深入基层,也要走上网络,做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在去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行动暨第五届网络文化节启动仪式上,“杜鹃花开——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上平台正式亮相。这个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融媒体中心和荔枝网共同开发运行的微网站,共设置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7大板块。其中,志愿服务板块与陶都志愿者微网站一键链接,网民可随时完成网上注册,加入志愿者队伍;我有需求板块则通过网上交流、互动,后台管理员会第一时间把群众需求和建议分发给相关部门和网络志愿者,并及时作出网上答复,提供精准服务。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市积极打造了文明实践智慧系统,不断提升文明实践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传播系统、管理系统及智能系统建成的“一云三系统”指挥管理体系,实现了文明实践管理的信息化、为民服务的精准化、群众参与的便捷化。尤其智慧平台为宜兴各板块和部门设立了分中心,通过文明地图、数据统计分析和视频联动指挥功能,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的统一调度管理。

线上线下的精准化对接,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去年12月,官林镇“我来跑”志愿者服务队正式运行,每个村和社区都设立了2至3名全科社区工作者进行线上线下对接,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完成相关事务办理。据了解,这支服务队分类编制出了涵盖医保、人社等类型的74个细分事项,接受群众或企业委托后,采取代办、帮办、领办等方式办理本级单位尚不具备终审办理条件的事项,让办事群众和企业实现“少跑路”甚至“不跑路”。截至目前,该服务队已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千余件。(记者 李震)

(责编:关思聪、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