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历史“遗珠”绽放陶都特色文化之美

2020年10月20日10:30  来源:宜兴日报
 
原标题:串起历史“遗珠”绽放陶都特色文化之美

  连日来,位于宜兴市太华镇的新四军一纵纪念地,相关建设正在紧张有序推进中。此前,官林渔庄万寿桥,屺亭扶桥、巷大桥等古桥的修缮已经完工。在城区,周王庙及碑刻、太平天国王府的维修及展陈改造、三防工程等也已立项……眼下,一项项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在我市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散发着现代清香,历史“遗珠”焕发新的生机。

  城市的美各不相同,千年陶都更有自己独特的美。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宜兴,文物古迹众多,先后发掘出骆驼墩、下湾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打造了蜀山古南街、鲍氏葛氏聚居地等历史文化街区。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市级文物控制单位65处,其中包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12个点。守护“城市之魂”,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近年来,我市制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路线图等,摸清了文物“家底”,并拨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一批古桥、古碑、祠堂等历史遗存得到保护、展现。尤其是去年,我市在进一步展开现状评估、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宜兴市文物保护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根据计划,将启动下湾遗址公园建设和瀛园、徐氏宗祠等30多处全国重点、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目前,洑溪徐氏宗祠等一批文保单位的展陈改造工程已高标准完成并对外开放,洑溪徐氏宗祠于去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市文物部门还不断夯实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标志牌制作及图纸绘制工作等文物基础性工作。

  串起历史文化遗存,不仅要做好保护工作,更要让“遗珠”绽放光华。近年来,我市通过各类特色活动,不断扩大历史文化影响力,全面打响陶都历史文化品牌。各文化场馆强化精品意识,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其中,2015年运营至今的宜兴文化中心已成为市民心中的文化艺术圣地。截至去年底,宜兴文化中心参观人数近650万人次,共举办各类活动及培训4300余场。去年,宜兴文化中心围绕吴冠中、尹瘦石、闵叔骞这三位宜兴籍艺术家的百年诞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宜兴“美术名片”再添重彩。与此同时,宜兴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走出去”。全市各文化场馆多年来持续带领中青年画家外出写生,赴国内外各地讲授宜兴籍文艺名家的故事,向外推介反映宜兴本土文化的特色展览,有效提升了宜兴陶文化、书画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充分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让非遗文化“可听、可看、可触、可感”,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努力。“宜兴手工刻纸”非遗项目传承人芮柏芝在宜兴外国语学校、市鲸塘小学、市烟林中学和市总工会等地开设了刻纸兴趣班;宜兴糕粽团圆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文玲走进社区教孩子和家长动手制作面人。去年,我市还出台了《关于推动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推动我市非遗传承发展在制度建设、名录建设、保护传承等方面协同推进。并且,逐步建立起多梯队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完善传承人培育指标体系和传承谱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针对我市非遗保护传承的重点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鼓励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家庭传承、参与学校教学、开设培训班、建立工作室、投资企业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艺传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市已建立起多层次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队伍,形成了良好的项目传承机制。今年上半年,我市认定了首批1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师工作室(培育点),除传统的紫砂陶、青瓷制作、龙窑烧制技艺外,还将具有典型地方传统文化代表的折扇、梨膏糖、风筝制作技艺等纳入其中。

  如今,陶都历史文化影响力正在一步步提升,作为城市文化基因和市民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拉起本土文化的大旗、深度挖掘城市魅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13项、无锡市级21项、宜兴市级28项。

(责编:关思聪、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