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江西新余:社会救助兜底 居民心中有底

本报记者  杨颜菲
2022年08月24日08:1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江西省新余市完善救助体系、强化主动服务——社会救助兜底 居民心中有底(有温度的举措 暖民心的行动)

  核心阅读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完善救助体系,时刻关注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成立常态化监测队伍、打通信息渠道及时帮扶,让“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一项项制度的创新,一次次暖心的服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见到袁玉清已经是下午5点多。听说记者想了解一下接受救助的情况,他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我爱人住院,虽然报销不少,但压力还是很大,我想尽了办法,给亲朋好友挨个打电话借钱。感动我的是,民政局找到了我,不到一周就帮我申请了3万元特别救助。真温暖啊!”说到这里,这个坚强的汉子眼里有了泪光。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完善救助体系,突出制度创新,强化主动服务,做实“兜底”保障,如今,新余的乡亲生活更有底气了。

  时刻关注困难群众

  常态监测政策找人

  新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城。仙女湖畔,一抹暖暖的夕阳中,老人们在“颐养之家”里聊着家常;袁河两岸,“小荷行动”让孩子们吃上了营养餐,洗上了热水澡,还能在新建的体育场撒欢打闹……这幅安静祥和的场景离不开当地越织越密的社会救助保障网。

  2021年9月的一天,年仅45岁的江西新余居民李容娥突然倒在地上。一直以来身体健康、连感冒都很少的她想不到,自己竟会因脑动脉瘤而住进ICU,李容娥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靠丈夫袁玉清外出打工,并不富裕,虽能报销不少,看病费用还是让夫妻俩压力巨大。

  “我给所有的亲戚朋友打电话,还在网上发起筹款。”袁玉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深深地叹了口气。

  就在发起网上筹款的第二天,袁玉清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他是分宜县民政局社会服务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名叫彭小生,在筹款平台上看到了求助信息,问是否需要帮助。

  “当得到我肯定的回复后,他立马核实了我爱人的病情和我的基本情况,第一时间帮我申请了低保和特别救助,也就五六天时间,3万元特别救助就打到了我的卡上。”

  为了织密这一张社会救助的大网,真正实现只要符合标准,就“一个都不能少”,新余市分宜县民政局组成了由民政人员、社区人员、志愿者共350余人的常态化监测队伍,用接受申请、入户摸排、关注互联网求助信息等方式,时刻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彭小生就是在朋友圈看到了袁玉清的互联网求助信息,主动联系了袁玉清。经过两次手术,如今李容娥已经出院。

  “新的救助模式,不仅有自下而上主动的申报,更有自上而下的监测预警。”新余市民政局副局长张草根介绍,“这几年,为了织密网络,提高救助效率,压实主体责任,我们还将低保审核、特困审核、临时救助中的小额先行救助、急难型救助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到乡镇,为困难群众更快捷、更及时得到救助开通了‘绿色通道’。”

  打破户籍管理限制

  临时救助及时纾困

  记者走进新余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负责人谌援成接起电话:“您好,这里是救助热线。”

  听着电话那头的群众讲述自己的情况,谌援成轻敲键盘,熟练地在表格中填写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和救助原因等等。

  救助热线是新余市在特殊时期临时救助的拓展。它是指在发生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或疫情等特殊情况时,群众基本生活遇到困难,只要打一个电话,经过核实,就能在2天内得到包括500—2000元的小额救助。对于隔离观察、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还可以通过这个电话获得衣服、食品等实物救助。今年以来,热线救助机制已救助175人,发放救助金17万元。

  救助热线是在新余实行的社会救助项目的基础上提出的。2017年春节,新余市创新工作举措,拓展工作思路,在往年救助的基础上,打破户籍管理限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在新余过年的外地户籍困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在过节时给与和本地户籍的困难群众一样的物资救助,让困难群众过个舒心节。无论是过节帮扶还是热线救助,只要人在新余,都能获得帮助。自2017年开展这两种社会救助以来,全市共计救助28936户次,救助金额768.51万元。

  江西吉安的刘和莲目前家住广东,丈夫早逝,两个孩子由吉安的外公外婆照顾。刘和莲从武汉来新余办事,本打算事情结束后回吉安看望孩子,由于疫情,不得已在新余集中隔离。

  隔离期间没有收入,刘和莲愁得寝食难安。社区工作人员将相关政策告诉了她,并且帮她填写了资料,1000元的临时救助很快就发到了刘和莲的卡里。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是每次想到自己一个外地人,也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帮助,我现在心里还是暖暖的。”刘和莲在电话里说。

  打通渠道动态监测

  分类排查精准帮扶

  在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垱上村,当记者见到65岁的龚冬英时,她刚刚从菜园子里拔菜回来,正准备烧柴做饭,给医院里的老伴胡年兴送饭。

  几个月前的一天晚上,大雨滂沱。胡年兴骑自行车回家,因路面湿滑不小心摔倒,虽然及时被送到医院,并做了颅内手术,可是术后身体却左边瘫痪,直到现在都无法起身。

  龚冬英和老伴平日里靠种菜卖菜为生。如今胡年兴摔这一跤,产生了十几万元的医药费,也让家里失去了重要经济来源。

  龚冬英见到来看望她的村干部,抹了把眼角说,“幸亏你们及时告诉我政策,帮了我们大忙!”

  原来,通过乡镇摸排,珠珊镇民政所发现了龚冬英的情况,录入“数字民政”动态监测系统,渝水区民政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核实情况并启动临时救助,还在当月提交了低保申请材料,为龚冬英家申请到了低保。

  “我们的救助对象一般来说有4类,包括特困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有些不属于这4类人群,但也确实遇到困难,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打通信息渠道,将他们的信息纳入‘数字民政’的动态监测系统进行摸底排查,归类处理,及时处置。”珠珊镇民政所所长张小花介绍,“像龚奶奶家这种因病致贫的情况,我们早一天发现,就能早一天帮助她。”

  2017年,新余市就开始了市级民政数字平台的探索,当时这个平台依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系统,只有简单的一些功能,2019年底,新余市级数字民政平台融入江西省的数字民政平台,省级平台数据涵盖更广,功能更全面,可以实现救助对象的监测预警、识别纳入、精准帮扶、风险消除,有效解决过去存在的预警不及时、帮扶不精准、信息共享度低、监测效率低下等问题。

  “现代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保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建设‘智慧+民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所为、快作为,为我市社会发展构筑一个更加富有弹性、坚实牢靠的保障根基。”张草根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4日 11 版)

(责编:肖鑫、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