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常住人口近128.6万人,十年净增5万多人——

宜兴市“七普”数据藏着什么发展密码?

2021年05月21日15:20  来源:宜兴日报
 
原标题:“七普”数据藏着什么发展密码?

1285785,这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宜兴常住人口数。

5月20日,宜兴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普查时点,宜兴市常住人口相较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十年净增50243人,增长4.07%。

市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次人口普查是全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将为宜兴“十四五”甚至更长时间内,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配置资源提供依据。

“七普”数据,并非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数字,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的发展密码?

人口增幅明显,产业和人才相得益彰

据市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普查为保证数据质量,全面采用了电子化采集,数据实时上传至国家,并有效和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数据的作用,全面翔实地反映了宜兴的人口情况以及十年间的发展变化。

常住人口的增长,印证了一个惜才、爱才、引才、聚才的城市吸引力。近年来,宜兴市立足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招才引智政策优势,着力构建以《关于优化“陶都英才”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总纲的“1+X”政策体系,全方位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链。在一系列创新举措之下,宜兴市形成“陶都英才”“才荟兴宜锡望您来”“宜见倾兴”三大涵盖政策、引才、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品牌,推出“创业扶持大礼包”“落户安居大礼包”“政校企合作大礼包”等“五重大礼包”,从创业、社保、租购房、落户等方方面面为大学生来宜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持续释放宜兴爱才重才的诚意。

专家分析认为,宜兴吸引高端人才靠的不仅是政策,更在于宜兴产业格局为人才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

经济越活跃,人口吸引就越强。十年间,宜兴市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82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832亿元,翻了一番多。作为宜兴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的电线电缆产业,目前拥有电线电缆高新技术企业4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等18个,去年产值达1000亿元。作为无锡市重点打造的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去年宜兴市环保产业实现总产值超200亿元。此外,近年来,宜兴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引进了碧迪医疗科技、瑞源康医疗器械等一批项目,还拥有环科园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宜兴新材料产业园等相关园区,建有生物医药项目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十多万平方米,去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

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人才竞相会聚。近十年来,宜兴市级财政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近3亿元,“真金白银”的付出,收获的是各类人才的“向心力”。截至去年底,宜兴市引进各类人才总量突破3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26万人,留学人员1456人;累计引育省“双创计划”人才66名、团队9个,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44个,“陶都英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46个。

受教育年限高于国家水平,释放人口素质红利

一些细化的数据更能显示出宜兴常住人口质量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54989人,占50.94%;女性人口为630796人,占49.0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宜兴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72下降为103.84,降幅明显快于全国、好于全省,男女性别比例进一步趋于协调。

在人口受教育情况方面,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96年,比2010年的9.17年提高了0.79年,平均水平高于全国的9.91年。从受教育程度的维度来看,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6733人,与2010年宜兴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8425人增加到16078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870人,与2010年宜兴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17795人,文盲率由2.16%下降为0.69%。

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折射出诸多涵义。“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解决教育问题,推动宜兴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各界也进一步弘扬崇文尚教、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合力推动宜兴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打响宜兴教育品牌、重振宜兴教育雄风,宜兴市本科录取率从2010年的69.9%提升至2020年的70.4%。

此外,近年来,宜兴市大力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优质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去年,宜兴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17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69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8.2%;年内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638家,组织实施产学研及国际合作项目170项;3家企业获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2家单位获无锡市腾飞奖。进一步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将是宜兴接下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着力点。

城镇化率持续上升,乡村振兴凸显“高质量”标签

随着人口在城乡和地区间合理流动,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宜兴的城镇化水平持续走高。

据此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9.0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9.6万人。与2010年宜兴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79374人,乡村人口减少129131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1.7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宜兴的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即城镇化率)达到69.21%,远高于63.89%的全国平均水平,已接近全球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十年间,宜兴城镇人口增加了近18万人,乡村人口减少近13万人。数字增减的背后,是宜兴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实践。相关人士介绍,这几年,通过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宜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坚实步伐,尤其是科学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既接受辐射、承载中心城市溢出效应,又辐射周边、主动引领区域协同,努力建设无锡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和坚强一翼,加快建成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三五”期间,宜兴市积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目前,全市完成155个行政村村庄规划,涵盖规划发展村(自然村)309个,按照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发展村数量,基本完成规划发展村编制任务。同时,根据各地村庄情况和特色风貌划定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等。其中,重点村未来将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中心节点,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建设等。特色村将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协调村庄和自然山水融合关系、塑造建筑和空间形态特色等。

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宜兴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0.19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全省领先,成功创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评价先进县、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创建“百企建百园”项目26个,无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2家,顺利建成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尤其是通过深入实施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和农民持续增收计划,去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8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430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8%。

城镇人口的增长,也促进了商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为城镇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去年,宜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987元,绝对值较江苏省平均水平高7597元,增速高于省平均水平。 

(责编:关思聪、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