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拿出真金白银,大手笔锻造高质量“引才力”。日前,宜兴市发布《关于“陶都英才”政策的若干补充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双百”引进计划,实施大中专学生“百校万名”引进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百千万”引育计划,实施乡贤高端人才、乡土实用人才“两乡”引育计划,实施实用型人才积分评价工程,建设人才飞地,营造最优服务环境等7个板块,提出20条具体举措。以更加开放、更大力度、更加高效的人才政策,为宜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政策背景】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建以《关于优化“陶都英才”工程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总纲的“1+X”政策体系,全方位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链。随着宜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更加凸显,人才政策升级迫在眉睫。为此,市人才办牵头市科技、人社等部门专程赴南京、昆山、长兴等人才工作先进地区开展专题调研,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立足本地实际,制定了该“意见”,以实笃笃政策引才留才用才。
【计划目标】
到2022年,全市新增高层次创业人才3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300名以上;与本市合作院校累计200家以上,新增在宜创业就业大中专学生30000名以上;新增高级技师100名以上、技师1000名以上、高级工10000名以上。
【亮点纵览】
亮点一:覆盖范围拓宽
立足高质量发展,招揽的人才既需要高精尖,也需要海纳百川,服务于各行各业。“意见”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首次提出实施大中专学生“百校万名”引进计划,将政策福利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一流大学本科学士延伸至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士和大专、中专的学生。首次来宜创业或在本市企业就业,在宜缴纳社保和个税的相关人员,在一次性落户、租房、购房、生活费、学费等方面,均能享受相应补贴,最高一项额度达20万元。
在技能人才等实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稀缺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等重要人才在一次性落户、租房、购房、生活费等方面,同样能享受相应补贴,最高一项额度为10万元。此外,提出实施乡贤高端人才、乡土实用人才“两乡”引育计划,以多项切实举措,积极鼓励乡贤高端人才为宜兴招才引智、回乡创新创业,大力培育一批技艺领衔、德艺双馨的乡土实用人才。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不断建立健全全域化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将有利于吸引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宜兴、服务宜兴。
亮点二:支持力度加码
要想引得“英才”来,必须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对比以往,“意见”在对各类人才的支持力度上不断“加码”。
其中,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人才、硕士研究生或副高职称人才在宜创办企业,入选“陶都英才”科技创业类人才(团队)项目后,项目实施期内,将每年按地方经济贡献的100%给予企业奖励。成效显著的,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还将按地方经济贡献的50%再给予3年奖励;自行租赁场地的,按租金的50%给予企业补贴,总额不超过30万元。本市企业引进的年薪30万元(不含税)及以上技术人才,在宜缴纳社保或个税,3年内按人才纳税薪酬的20%给予企业奖励,每人每年不超过20万元。“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不仅让我们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奖励有了更强保障,在对外招聘中也有了更多底气。”无锡帝科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吴欢说。
与此同时,“意见”实现了原有政策的提档升级。在宜申报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博士,如为创业类,将给予用人单位省级资助金额的50%配套奖励,较过去20%的标准,有了新提升。本市企业引进首次来宜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士、大专及中专生,在宜缴纳社保和个税,将按每引进1名分别给予企业5万元、2万元、5000元、2000元奖励。我市还鼓励院校积极作为,市属和在宜非市属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留宜就业率达标,可获相应奖励。
亮点三:相关认定更优
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评价体系的日臻完善。“以往有很多实用型人才,因为种种资格限定,不能享受相关福利,‘意见’打破了一些制度壁垒,提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建立实用型人才积分评价奖励机制。”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评价机制对人才的资历、业绩、荣誉、贡献、品德等进行打分,以积分为依据给予相应政策待遇。
随着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宜兴市级相关人才认定也更为直接。“意见”明确,在宜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可直接认定为“陶都英才”科技创新创业类人才(团队)。入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养对象,可直接认定为宜兴市优秀乡土人才。同时,注重以赛代评,提出在地市级及以上政府主办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或同等奖项的人才(团队),可优先入选“陶都英才”科技创业类人才(团队)项目。
除了直接认定,“意见”也透露出宜兴倡导全职引进的决心。如针对本市企业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人才,区分全职和非全职引进。全职引进的最高给予企业500万元产业化配套资金,高于非全职引进的最高200万元的标准。
亮点四:强调差别和个性
在各地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如何在同级城市里脱颖而出?人才政策的差别化、个性化格外重要。“意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提出许多接地气的新概念。
围绕加快发展新能源、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电线电缆、化工等重点产业,提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宜兴,孵化在外地、贡献在宜兴”的人才飞地新路径,相关人才可享受在宜同等人才的政策待遇,符合条件的,可单独申报市级及以上人才计划项目。
人才项目创业早期资金筹集较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意见”创新引入人才金融理念,设立首期规模1亿元的人才天使投资基金,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通过基金操作,可以用市场化手段从资金注入、资源导入和管理指导等方面,有效支持企业发展。”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意见”还提出,到2022年,全市计划筹集1000套人才公寓,并推进人才优先购房、建设青年人才驿站等。
亮点五:人文关怀更暖
吸引人才来宜,更要留人才在宜。除了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意见”也将更多关怀直接送至个人,关注到他们的生活。
无论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中专学生,还是高技能人才,“意见”在多项补贴之余,明确提出给予生活补助,最高一档为每人累计不超过25万元。这样的关怀不仅给到个人,甚至延续至人才子女。为了解除优质人才子女就读的后顾之忧,“意见”针对我市企业全职引进或来宜创业的人才提出,若符合《宜兴市人才分类认定标准》确定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三个类别,其子女就读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国际学校,将给予3年内每学期学费30%的补贴,总额不超过20万元。
初出校园的学生,需要更多帮助与关怀。为此,“意见”对全日制普通高校和普通中专学校在校学生,受邀在本市企业实习1个月及以上的,给予本人1500元一次性交通补贴和600元一次性食宿补贴。“两乡”人才同样感受着满满诚意,乡贤可享受申报“陶都英才”相关特别支持,宜兴市优秀乡土人才也能获得图书资料费、外出学习考察、健康检查与疗养等补贴。细节见温暖,我市众多引进人才还可享受一年内免费游览本市指定景区等福利。种种温馨举措,让人才更能萌生第二故乡的归属感。(记者 倪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