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保守算一万棵苗,一棵茶苗卖一块钱,3000亩山岭地就是3000万元。没卖地、没外包,村集体等于一下有了几千万元的家底。”5月8日,扒拉着荒草丛中一“窝”又一“窝”的绿色,日照五莲县户部乡黄巷子村党支部书记王亮明满眼喜色,“这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金饭碗。”
这一窝窝绿色,是黄巷子村两年前撒下的茶种长成的野山茶。
为何叫“野山茶”?因为“不打一滴农药、不施一粒化肥,这些茶苗完全‘放养’。”王亮明说,除第一年每亩300元的茶种费和人工费,之后再无管理投入。而茶种费也是政府投入,没花老百姓一分钱。“种下野山茶,打了一个‘翻身仗’,俺村再也不能说是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了。”
黄巷子村,省定贫困村。因山多地少,丘陵地薄,该村一度被5000亩山岭桎梏了发展脚步。2014年,全村235户765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了一半以上。
2018年春,为在第一书记离职前给黄巷子村谋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之路,时任第一书记时连华的“娘家”日照银行,经慎重考察论证,又提出一条发展建议——在山场树下见缝插针,发展野山茶经济。
为什么是野山茶?
首先,效益看得见。在日照绿茶最大产区岚山区巨峰镇的赵家村,海拔三百多米的甲子山上原本就有树龄数百年的北方野茶树,该村党支部书记赵炳冯2004年开始尝试在松林下种茶,如今几千元一斤的茶叶供不应求。
其二,成本低,不需整地,不占新地。黄巷子村5000余亩山场,其中3000亩承包给村民栽种板栗、柞树等多年,这样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下野山茶。3000亩山场到期后收归集体,已栽种板栗仍归村民,树下草丛撒茶种所产生的收益归村集体,伴生发展,互不耽搁,村里无需再另外流转土地。
除此,为巩固林水会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推动日照绿茶产业转型升级,日照市在林水会战中安排专项资金,统一购买种子,免费发放给有意愿发展野山茶的村庄。
即便抛开经济效益不谈,发展野山茶也是涵养水土、森林防火的优选项目。茶根极深,长起来后还能“欺死”杂草,特别是四季长青,避免了秋后满山枯叶。
对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黄巷子村来说,发展野山茶“一本万利”!
5月8日上午,在王亮明带领下,顺着去冬新修的山路蜿蜒上山,荒草枯叶间随处可见野山茶踪影。板栗树下,这些当初在赵炳冯手把手传授下,见缝插针撒下的茶种,已长至一拃多高。一步之间,便见一丛,一丛便有四五棵茶苗迎风摇曳。按照野山茶生长规律,明年就可初采,后年即进入盛产期。
同是省定贫困村,与黄巷子村地接墒的邱家店子,日照银行再次“做媒”,介绍发展了2000多亩野山茶。
目前,在日照银行党委牵头下,赵家村和黄巷子村、邱家店子的党支部正在党建共建、携手致富。
“脱贫需要一个时间,发展野山茶打的也是长谱。”接下日照银行第一书记“接力棒”,五莲县财政局驻黄巷子村第一书记高华臻给黄巷子村野山茶描绘了一个斑斓前景:上面板栗香,下面野茶长,花椒树是它们的“篱笆墙”,满眼野山茶的“绿叶子”将变成黄巷子村的“红票子”。“我们要让野山茶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银行’。”高华臻和王亮明很坚定。(记者丁兆霞)
■快评
解放思想,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
让茶叶返祖——许多时候,解放思想,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
甲子山上的野茶树已历经数百年风霜,赵炳冯在松林下种的茶也开枝散叶了16年,且“野”出了市场。
但是,它们为什么长期仅在一村、一山“画地为牢”?
这难道仅是思维迟钝,目中无“市”?
日照银行以野山茶为媒,推动黄巷子村、邱家店子与赵家村携手脱贫,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精准扶贫不仅在于村容村貌的一时改变,更要为百姓的可持续致富、为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打长谱!
而据《关于规模发展日照山林野放茶的调查》,日照市25度山坡以上,具备规模经济效益可发展野山茶的山林对空面积约45万亩。换言之,赵家村、黄巷子、邱家店子的“野山茶脱贫”,也许仅是抛砖引玉……(田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