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很高的装饰欣赏艺术价值和珍藏的历史价值,亦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宜兴手工刻纸源远流长,在江南一带广泛流传,早在清代宜兴就有了职业和半职业的刻纸艺人。到芮金富(中国著名刻纸艺术家)的师公吴顺生这一代,宜兴出现了刻纸行业,从而刻纸在民间广为流传。刻纸最初是用于彩灯、门窗和喜庆时作为装饰欣赏之用,后来随着刻纸艺术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从元宵灯会、节日的装饰发展到用作镜框挂屏、装裱条幅,由此分布区域亦越来越广。
“宜兴手工刻纸”,作为列入江苏省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宜兴西部的水东村,原属潘家坝乡,今为徐舍镇辖区。具有浓厚的传统特色,或浑厚质朴,或情趣怡然,或形神兼备,或气势夺人,极富东方神韵。其制艺器具就是一把刻刀和一个蜡盘。蜡盘由松树皮晒干碾成粉末后与羊脂调制而成。用如此简单的刻纸工具制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足见宜兴手工刻纸艺人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造诣。
芮金富作品《丰收图》
非遗传承
芮金富(1918——2002),14岁学艺,1952年调入江苏省美术馆工作,1960年加入江苏省美协,196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55年出版《芮金富刻纸集》,1959年出版《戏曲服装图案》,并在同年由郭沫若配诗,芮金富、喻继高、吴山、张吉根等合作制版《百花齐放》,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协会联合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芮金富的刻纸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芮柏芝作品《农耕》
非遗传承
芮柏芝,女,1959年10月出生,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生于刻纸世家,受到家庭熏陶,自幼酷爱刻纸。上世纪70年代跟随其父芮金富学习刻纸和装裱技艺。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创作了许多刻纸作品,《红船驶过九十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剪刻协会授予最佳作品奖;作品《秋耕》《鲸塘古桥》被国家农业博物馆收藏。
2014年,将刻纸项目带进了学校,先后在我市外国语学校、徐舍镇鲸塘小学、徐舍镇烟林中学和市总工会举办刻纸培训班,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了解了宜兴传统刻纸。
宜兴手工刻纸
与“非遗”文化擦出“火花”
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真好
为家乡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