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去上海、江西、广西、吉林4个代表团参加审议,在一系列讲话中,扶贫、生态、转型、三农这4个关键词被频频提及,而这4个关键词所代表4件大事的在不久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着墨甚多。
总书记关心的这4件大事,一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如何?“十三五”期间,各地又将如何筹谋下一步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网多地记者分赴各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分别做了报道。时至年终,“网连中国”栏目对“总书记牵挂的4件事”各地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盘点,以飨读者。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扶贫,首先得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困难,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保障其基本生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如何保障贫困地区人民基本生活?各地有哪些先进经验?十三五时期,各地扶贫攻坚又剑指何方?近期,人民网记者分赴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10余省份采访时发现,除了传统的帮扶,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扶贫”的模式也收到良好效果,全国不少贫困地区都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走上电商脱贫的道路;教育扶贫,也在各地扶贫工作中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还有一些省份,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定向地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近年来,生态环境治理始终是一个关键词,不断被各界关注。而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早在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便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亦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转眼已到年末,各地在环境治理方面成绩如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面对今冬北方地区大范围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相关省份将如何解困?在十三五期间,各地又将有哪些动作来进一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近日,人民网记者分赴河北、山西、黑龙江、福建、四川、甘肃六省采访发现,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对环境治理非常重视,受访省份根据自身情况,已经给出了多种治理方案,更有百姓提出建议,通过法治解决环保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此,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锁钥。作为中国年度最重磅的经济会议,12月21日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经济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路线图。在此次会议上,继“新常态”之后,习总书记再次提出新的经济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对于如何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高冀望各地积极探索,从实践中获取新经验。近一段时间,人民网记者分赴河北、黑龙江、四川、陕西等多个省份调研,探寻各地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以及通过经济转型给各省经济带来的新变化。黑龙江大庆、江苏江阴和四川成都,一个是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资源型城市;一个是毗邻长江黄金水道,闻名全国的经济活力城市;另一个则地处内陆,是西部大开发中的引擎城市。它们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侧重各有不同,却都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这一紧要课题。记者选取这三个省份作为典型样本,以期对其他地区有所启发。
粮食安天下兴,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近日公开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中,三农问题成为一大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等均有提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实现“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不仅要保障粮食产量和收购不出问题,同时还要使粮食质量有保证——这需要从种子、农药,到收购、储藏,再到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努力。
各地如何做好“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这个重中之重?如何使得“中国粮”量质双确保?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多路记者奔赴黑龙江、湖北、陕西等地调查发现,今年多省份粮食丰收基本已成定局,但与粮食增产同时出现的还有“卖粮难”。由于粮食连连增产、进口激增、价格倒挂等原因,导致一些省份出现粮农“惜售观望”、民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收购积极性降低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努力缓解。不仅如此,为了促使“中国粮”成为百姓口中的“安全粮”,各地下足功夫,积极利用“互联网+”发展契机,通过信息化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全力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