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为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市长

“以良好营商环境
推动沈阳高质量发展”

访谈时间:2018年3月10日
嘉宾:姜有为
地点:北京
摘要: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市长姜有为接受人民网专访。

精选对话

问: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沈阳市提出要对标全球发达经济体的营商水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沈阳市做了哪些工作?

答:

  常感谢人民网对沈阳振兴发展的关注。去年以来,人民网对沈阳营商环境建设做了多次宣传报道,这是对我们的大力支持。人民网是最具权威的互联网新闻网站之一,其中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人民微博等板块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为广大网友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借这个机会,我也十分感谢广大网友对沈阳振兴发展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
  在推进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的措施抓在手上,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由这一点切入,整体推进,系统化地加强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开放环境、要素环境、设施环境、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七大营商环境建设。去年是沈阳营商环境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我们觉得工作成效比较明显的一年。
  第一,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该管的要管住管好,该放的要放开放活,该服务的要服务到位,要解决好政府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一是推进了体制机制创新,我们主要推动了“多规合一”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商事注册制度改革。多规合一改革主要是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强化战略引领和规划管控,实现了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套机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正在逐步的得到解决。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实现规划、储备、出让、分配、盘活存量五个统筹,理顺市区两级土地管理权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所提高。深化放管服改革,主要是创新信用监管、审慎监管等管理措施,推行承诺制审批、容缺受理、多测合一、联合审图等制度,投资审批、消防审核办结时限大幅缩短。深化商事注册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多证合一”,企业注册实现全程电子化,推行简易登记模式,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能实现即时登记。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出重拳、治积弊,对政务窗口服务质量、垄断性行业涉企服务、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政府和企业失信、跨区企业迁移难等问题开展五大专项整治。累计解决问题2600余个,问责800多人,行政检查同比下降81%,政务窗口投诉同比下降90%,行政处罚同比下降91%。
  三是建立平台化工作体系。主要是建设“6+1”办事平台,推动政府服务职能集成、工作流程再造。建立了营商环境运转监控平台、多规合一项目审批平台、商事服务平台、环保110平台、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智慧城管平台、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努力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去年推出了两批、共2600多个事项“最多跑一次”的服务。
  四是完善政府联系企业机制。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重大项目调度制度,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受阻问题。建立市长与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同时促进商会、协会、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
  第二,打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管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国企改革主要是,坚持“一企一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解决“三供一业”等历史遗留问题。国资改革主要是,实施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3+1+N”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体系,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放大国资规模,市属国有企业通过改革以后大幅减亏,国有资本收益大幅提高。
  二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强化“同规则、同待遇、降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辽宁振兴银行获批开业,辽宁民营投资集团注册成立,东北国际医院投入运营。我们也简化了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审批流程,平均每月新增零售药店同比增长了87%。我们还完善了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成8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5个中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三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出台振兴实体经济78条措施。建立应急转贷机制,推行企业直购电,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取消1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2项政府性基金,供水、燃气配套费分别下调12%和32%,全年共为企业减轻负担73亿元。
  四是优化垄断性行业服务。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放开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放开节能审查报告评审,放开不动产交易资金强制监管,放开供水、燃气配套工程施工企业入围管理,解决了限制和排斥竞争问题。二是建立服务规范,在供电、供水、供气等行业组织制定服务规范,创新服务模式,企业和群众办供电、办供水、办供气等事项时限大幅压缩。
  五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成运行。颁布实施《沈阳市严重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办法》,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去年,沈阳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全国“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
  第三,打造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主要是积极对接国际规则,引入国际要素,汇聚国际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快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建设,已经出台了200条政策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经上线运行,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自贸区新注册企业已突破1.5万户。加快中德装备园建设,创新“管委会+平台公司”开发建设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平台、五个体系”,开展“承诺制审批”试点,已经落地项目171个,总投资630亿元。同时,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开展项目“满园扩园”“腾笼换鸟”行动,提高发展活力。
  二是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开通沈满欧、沈连欧两条中欧班列并实现常态化运营,今年4月份华晨宝马将使用班列进口零部件。同时我们也加密国际航线,积极推动沈阳—法兰克福航线复航,今年争取新开沈阳至洛杉矶航线。
  三是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完善口岸功能,新增进境水果指定口岸,指定口岸数量增加到4个。实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政策,其中仅“集报集缴”这一项监管创新制度,就为企业降低通关时间约70%,节约通关综合成本累计接近5亿元。
  四是促进经贸合作与国际交往。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对外承包工程资格核准等审批事项下放。设立外国专家服务窗口,建设25个服务外包公共平台。放宽外籍人员出入境政策限制,过境免签时间延长至144小时,去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69.4万人次。
  第四,打造完备优质的要素环境。主要是解决供给瓶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获得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便利性。
  一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去年新增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44家,融盛财险公司获批筹建,沈阳票据资产交易中心开业运营。开展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支持北方重工、华晨集团、金杯车辆等企业实现跨境融资13笔。推动政府专项资金基金化管理,完善政府性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努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定政策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和企业挂牌上市,新增股权投资机构3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5户、辽股交挂牌企业46户。
  二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1123工程”,就是支持100项重大科技研发、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眼基因库等重大创新平台,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3个。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成立东北科技大市场,去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7.5亿元,同比增长16.4%,本地转化率从8%提高到20%以上。我们还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立沈阳科技条件平台,制定支持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措施,全市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06家,在孵企业5700家,集聚创客等群体7万人。
  三是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出台24条人才新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引三回”活动。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盛京大工匠”评选活动。2017年,全市千人计划人才增长29%,长江学者增长40%,海外研发团队增长6%,接收高校毕业生6.8万人、增长8%。
  第五,打造功能完善的设施环境。主要是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补齐城市运行短板,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
  一是实施“治改提创”工程。“治”主要是实施治堵、治霾、治污、治水等6大治理工程,“改”主要是实施老旧小区、老旧管网、老旧电梯等7大改造工程,“提”主要是实施园林绿化、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9大提升工程,“创”是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三城联创”。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快速交通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地铁、快速路建设,改造交通堵点18处,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去年完成供水内网改造1048公里、燃气管网改造197公里、供热管网改造250.1公里。实施26项电力工程,解决电网过载问题。开展城市排水防涝等补短板行动。
  三是建设智慧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互联网核心节点城市,是“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区实现光纤全覆盖并具备100M宽带接入能力,城市热点区域实现免费智能WiFi覆盖,东网超云平台投入运营,华为云中心、紫光云中心、浪潮云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
  四是优化生态环境。重点加大治霾、治水、治污力度,在治霾方面,建立监测监控网络、污染源解析系统和应急响应体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散煤、扬尘、秸秆焚烧管控,拆除燃煤锅炉1115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3.1万辆,环保部挂牌督办多年的沈阳炼焦煤气厂停产关闭。2017年,全市大气优良天数达到256天,比上年增加7天。在治水方面,重点整治黑臭水体,截至去年底,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今年将把整治扩大到建成区外围。在治污方面,强化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祝家污泥150万吨污泥启动无害化处置,大辛、西部、老虎冲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全市30个垃圾村全部完成整改。
  第六,打造温馨包容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深化“平安沈阳”创建,健全社会和谐共建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
  一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去年,成立协商自治组织3000余个,新登记社会组织375个。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就业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去年城镇新增就业9.7万人。在教育方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普及学前三年和高中阶段教育,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每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7万余人。在医疗卫生方面,全面推开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医联体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63%,居全省首位。在养老方面,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市养老机构发展到199家,床位达5万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覆盖率达到84%。在文化方面,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9家、博物馆30家,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示范基地7个。在体育方面,已建成体育场馆40个、全民健身中心17个,90%的公共体育场馆实现惠民开放,实现了10分钟健身圈。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弘扬家风家教 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雷锋精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经常化。沈阳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第七,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主要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沈阳建设,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是推进营商环境立法。制定了《沈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今年1月1日起正式发布实施。同时,对现行有效规章进行梳理审查,完成清理地方性法规56部,完成清理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74件。
  二是严格规范执法。开展行政检查计划编制审核。开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动态调整,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管理职责,实现“管罚合一”“建管分开”。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中德园开展知识产权执法试点。
  三是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诚信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制定实施《沈阳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工作方案》,开展乡镇、街道政务诚信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四是建立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组建了外商投诉协调服务中心,受理协调外商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事项,解决外商投资企业诉求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探索建立健全多方联动化解商事纠纷服务平台。

问:

沈阳市营商环境排名去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沈阳营商环境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信念、共同认识、共同行动,干部离企业远、离项目远、离基层远、离群众远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正在成为沈阳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在增强,营商环境企业评、群众议成为常态,去年年底的民意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沈阳的营商环境有所改善或有较大改善。三是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从去年8月份开始沈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单月正增长,一批大项目落地,米其林增资3亿欧元扩建沈阳轮胎工厂,华晨宝马投资34.9亿元的X3系列国产项目今年5月将投产,投资13.1亿美元的华晨雷诺合资项目今年启动。另外,京东、北京联东等企业在沈阳加大智慧物流、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投资布局。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34.9%,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4.1%。四是创新创业更加活跃,去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6.9万户,增长62.4%;其中,外埠来沈投资企业3.6万户,同比增长78.9%。各层次人才也都呈现出明显回流态势。五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23.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4%,同比提高了5.2个百分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2家,超过前四年净增量总和。机器人、IC装备、航空、生物制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8.6%、18.2%、12.5%和11.6%,应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在加快。六是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经过第三方评估,2016年沈阳的营商环境相当于全球190个经济体当中第92位经济体的水平,去年底提高到了第69位,一年时间前进了23个位次。
  所以,从总体上看,去年沈阳经济发生了趋势性改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结束了连续6个季度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结束了连续32个月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7%,工业用电量、全社会货运量保持12个月和22个月的连续增长,调查失业率为4.76%,同比回落1.01个百分点。沈阳经济筑底企稳的基础在夯实,稳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
  当前,沈阳仍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也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和窗口期。我们提出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着力构建高层次产业体系,培育高水平创新能力,推进高品质城乡建设,打造高品位发展环境,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

问:

未来沈阳市将从哪些方面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相好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答:

  我们要继续牢牢抓住优化营商环境这个切入点,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从企业和群众需求侧出发,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树立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弘扬马上办、钉钉子精神,增强工作组织穿透力,提升政府工作体系能力。二是继续抓好专项整治。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在深化原有专项整治基础上,将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中介机构服务、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纳入整治范围。同时也要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放而有管、过槛即入,先批后审、有偏则纠,全程监督、跟踪服务,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把该放的放开放活;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扩大网上服务事项范围;完善工作流程,推广“一口对外、内部协同”审批模式,努力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四是发展实体经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活跃民营经济,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五是扩大对外开放。抓好自贸区、中德园及各类开发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拓展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加密国际航线,完善口岸功能。六是提升城市品质。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继续实施“治改提创”,开展排水防涝、电力供给和燃气储备等补短板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问:

回应网民的诉求也逐渐成为提升市民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沈阳市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实践?

答:

  我们提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创造营商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沈阳市高度重视通过网络与群众互动,借助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省“民心网”等渠道,并在市政府门户网开通了“政民互动”“市长信箱”等板块,注重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倾听百姓声音,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
  去年初,我们制定了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办理工作办法,形成了网上接收—网下办理—网上回复的闭环式工作模式,并开展了群众满意度反馈和星级评价,保证办理质量。“沈阳市长板块”全年共受理留言240件,已办复222件。“市长信箱”受理信件1.5万封,回复满意率为98.3%。
  在互联网时代,要更好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必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发现问题。要运用好大数据手段,分析群众留言,掌握诉求比较集中的问题,统筹加以解决。我们对市民留言、诉求进行周汇总、月分析,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跟进解决。要坚持依法办理,对一些疑难诉求,要进行充分论证,依法依规妥善解决网民诉求,像涉及到房产、合同纠纷、劳资维权等方面诉求,我们也邀请法律顾问参与办理,确保依法依规解决问题。要注重效果导向,对办理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回访,对办理情况开展“回头看”,对网友满意的重点是防止反复反弹,对网友不满意的要进行再办理。
  我们真诚欢迎广大网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沈阳,监督我们的政府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强与网友互动,及时了解群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人民网这个重要平台,讲好沈阳故事,传播沈阳声音,树立沈阳形象。

2018.03.06

2018.03.07

2018.03.08

2018.03.09

2018.03.10

2018.03.12

2018.03.13

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