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建议·献策|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田野,更在新质生产力
 222
222
				 小字号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为广泛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共识,科学编制“十五五”农业农村规划,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通过人民网“人民建议”推出“‘十五五’农业农村规划建言献策”网络意见征求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作为特邀专家参与本次活动。林万龙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必须以创新思维重新审视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内涵,才有可能更为有效地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以下,根据林万龙的讲述整理——
什么是农业?
在河北曲周县,有一家龙头企业,用辣椒提取色素,做口红。完全不用来吃的辣椒,属不属于农业范畴?
在宁夏闽宁镇,一家企业在工业园区的温室大棚内,无土栽培了一茬又一茬的西红柿。农产品依托工业建设用地实现四季产出,属不属于农业范畴?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破除传统的“三农”观,以“大农业观”认识农业的潜在价值,发展新农业。
传统意义上,农业业态主要涵盖的是农林牧渔业。
从“大农业观”视角看,要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和农业价值链的提升。涉农新业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种养业,而应当向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营养与健康、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领域延伸,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业既在乡村,也在城市。
无土栽培的西红柿,利用“细胞工厂”生产的人造肉,都是城市里的“新农田”的产物。
诞生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也不仅仅限于传统的田间地头。依托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一名或多名研究生面向产业一线实际问题“治学问、育英才”,这也是农业“科技小院”。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和乡村产业布局的合理调配,农业新业态的产业链不宜、也不可能全部落在乡村地区。换言之,要充分发挥城乡两个区域各自的产业优势,实现城乡产业融合联动。
乡村是大家的乡村。
不少城市家庭选择节假日自驾到周边的乡村,住民宿,体验采摘、徒步、感受乡土文化。这就是大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写照。乡村不仅是乡村居民的现实家园,也是城市居民的心灵驿站,它属于每一个人。
当我们谈论农村美的时候,不能就农村说农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建设的各个方面,应从“和而不同”的城乡一体化角度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群众“可感可及”为原则确定建设重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地区不是只能搞农业。农业和乡村都具有多功能性。
随着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种养业之外,乡村康养、营养健康、生态文明、农业文化、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领域,都应当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范围。
乡村产业发展支持范围也从原来的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向农产品加工与制造、农业生产资料制造、农业及相关产品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延伸。
也就是说,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从农业和乡村多功能性角度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范畴,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新质生产力的,是智能化的,是现代化的。
现在养猪的农户少了,我们吃的猪肉却并没有减少,并不存在“谁来养猪”的问题。那么,是谁在养猪?是现代的养殖企业。现在,一个百米高的楼房养猪,可以年出栏百万头生猪。
同样,回到老生常谈的问题,谁来种地?我们希望的不是像千百年来那样,靠人去种地,而是靠机器去种地。
从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出发,如何让农民富起来?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在平原地区,大宗农作物需要强调经营的适度规模化,如此才能有效提升经营者收入。在西南西北地区,单个经营者规模可能很难扩大,但这些地区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要特别重视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把小规模的生产者有机地连在一起,降低小农户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不能为了固守稳定性而放弃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农业+”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也不意味着排斥或淘汰传统农民及小农户,而在于构建一个包容性更强、利益联结更紧密的农业生产体系。
从事农业新业态的人,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经营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宽的眼界视野。要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产业新业态,有效吸引和激励各类有志于从事乡村新业态的“新农人”,以“新农人”观塑造新农民,而不只是考虑如何把传统的农民留在农村,进而有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面向“十五五”,就乡村谋划乡村振兴、割裂城乡和产业融合谋划农民增收,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也不能真正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以创新思维重新审视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内涵,才有可能更为有效地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者林万龙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一起为“十五五”农业农村规划建言献策(点击参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投稿邮箱:rmjy@people.cn)
(彭姝婷、钟庆整理)
相关链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领导留言板
领导留言板 强国论坛
强国论坛 人民视频
人民视频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少年
人民日报少年 人民网+
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领导留言板 人民视频
人民视频 人民智作
人民智作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