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一线|长假在即,群众支招避免旅途变“囧途”
“这次主要是带孩子出去,希望更多景区像博物馆一样,推出一些智能交互体验,寓教于乐。”来自济南的程女士准备趁着假期带即将“小升初”的女儿出游,比起走马观花,她更希望女儿能在过程中开阔眼界,多了解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又到一年黄金周。今年最后一个长假,许多人像程女士一样,早早做好出游规划,准备奔赴一场期待已久的旅行。然而高峰出游,总有痛点,“如厕难”“人从众”“预约难”……种种原因常常把旅途变成了“囧途”。
长假前夕,人民网记者赴江苏、浙江、河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多省份调研,邀群众就过往遇到的出游难题支招,探讨解决文旅痛点的应对之策。
盼线上预约更“适老” 让爸妈出游开心又舒心
“我年纪大了,不了解预约流程,希望景区能动态放票,不要只接待预约游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限流政策。”62岁的刘阿姨此前去参观博物馆时,因未通过手机提前预约吃了个“闭门羹”。和记者聊起这段经历时,刘阿姨一直感叹“很遗憾”,“现在很多景区需要提前预约,有时甚至还需要抢票,像我这样的中老年群体很可能因为不了解情况或不会操作错过参观机会。”
近年来,“线上预约”渐成旅游新常态。该方式便于景区在出游高峰更好实现有效管控和分流。但随着消费市场回暖、群众出游意愿增加,“预约制”有时反成了阻碍,不少订了机票、酒店的市民,因为“放票时间不一”“预约机制复杂”等原因与想去的景点“失之交臂”,不得不临时更改计划或取消行程。尤其对于部分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中老年群体,线上预约更是成了他们出游的“绊脚石”。
走访过程中,多地群众都针对景区“适老化”升级给出了建议。
“景区要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优化小程序预约页面。”24岁的青海小伙任元昊就曾在不少景区遇到过寻求帮助的老年游客,“很多老年人搞不懂线上买票的操作流程,建议景区在线上预约页面的醒目位置标注购票流程。”
云南的“00后”小伙董书苍也希望景区能在“适老化”升级改造方面更具“人情味”,“景区应推出更符合老年人操作习惯的预约机制。”
“希望景区和酒店都能在预约界面增加老年专区,简化预约流程,或提供人工帮助服务。”北京的王大爷和老伴儿是资深旅游爱好者,但是“玩不转”智能手机的他们,常常要在出行前让女儿帮忙搞定门票和酒店,“教了我们几次也没学会,我们俩出门旅游女儿挺不放心的。”
针对群众提出的建议,记者联系了有关工作人员,探讨这些建议落地推广的可能。
“‘动态放票’不失为提高游客体验感的好办法。”针对刘阿姨的建议,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景区在进行预约系统‘适老化’改造的同时,也可针对特殊群体开放专属窗口或通道,进一步优化入园、入馆流程。”
盼多些“移动”卫生间 让景区如厕不再大排长队
今年,兰州文旅迎来“最火暑期档”。仅7月,兰州接待游客1268.1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1%。
“家乡‘火’了我很高兴,但是客流量大涨也衍生出来一系列问题。”赵宇,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每年夏天都喜欢在黄河边散步纳凉,“今年我发现,如厕难问题格外突出,尤其是女厕,人多的时候得排队半小时以上。还有一些公厕设施老化、卫生条件差,让游客体验大打折扣。”
无独有偶,走访中,辽宁市民吴女士也觉得“找厕所”“排厕所”是出游过程中的“头疼事”。“近几年虽说有所改善,但还是有不少景区走了半天不见一个厕所,好不容易找到了,女厕所门口还排着长队。”对于如何进一步缓解“寻厕难”“如厕难”的问题,吴女士提议:“好多热门景区增设了‘潮汐公厕’,在出游高峰提高女厕的比例,建议全国推广普及。”
小公厕,大民生。作为旅游城市,景区厕所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群众的建议也正是多地文旅部门未来着力的方向。
黄河风情线设置的公厕。人民网记者 黄帆摄
“群众的建议和我们不谋而合,我们正陆续安放移动厕所,周边商户也开始加入黄河风情线‘公厕联盟’,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厕所。”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环卫科副科长赵万伟告诉记者,结合群众呼声已启动了移动公厕建设项目,目前已在部分地方投入使用了覆盖多种需求的移动公厕,将有效解决旅游高峰厕位不足、男女厕位比例不均等问题。
盼交互体验更智能 让“老字号”景点“活起来”
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后,范立波与妻子的出游计划基本都围着孩子转,风景优美已经不再是选择目的地的首要标准,“希望这类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的景区能结合自身特点,增加一些交互体验,让小朋友在出游过程中更好地亲近、认识大自然,在玩耍中学习自然知识。”范立波认为,对于不少带娃出游的家长来说,吸引了孩子就等于吸引了大人。
藏在老建筑内的展馆。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作为一名家长,浙江宝妈李靖琳在制定出游计划时也更关注孩子的参观体验感,“除了文史类场馆,各地可以探索多增加些场馆类型,在其中设置一些交互体验,让孩子能更感兴趣,留下深刻的记忆点,不然出去玩一趟感觉回来什么都记不住。”
37岁的俞杰是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讲师,对于李靖琳提出“增加景区记忆点”的建议,他很有共鸣。“各地应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开发主题游、体验游、休闲游等类型的系列产品,着力提升游客在景区内的社交体验、知识体验和审美体验。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增强景区的‘科技感’,通过季节性的主题内容更新,提高景区的重游率。”俞杰说。
除了“自强”,不少群众还建议各地可借助时下“热点”带动自身“流量”,让游客有新鲜感的同时也能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前段时间上映的《封神演义》和《长安三万里》中,都含有商丘元素,可以趁此热度搞点创意,把商丘文化宣传出去,让全国都了解殷商文化、梁园文化。”河南商丘市民徐强在看了近期热门的院线电影后,对文旅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各地可以借助一些热播剧的流量打造符合各自特点的‘IP’旅游项目。”
青海湖景区。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青海的很多景点都是自然景观,应进一步根据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挖掘丰富其文化内涵,打造景区的独家记忆点。”安徽阜阳市民陈先生在去青海游玩后,被“山高水美人和谐”的景色深深吸引,“深挖景区的文化内涵不仅能让游客游玩体验更新颖,还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陈先生的建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目前,正督促省内景区、景点大力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注重文化研究和成果转换,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融入景区景点,更好地体现文旅融合优势,为前来青海的广大游客提供并展示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壮美风光。
提升出游体验,需要各地景区的未雨绸缪,需要文旅部门的统一规划,更需要广大群众的智慧赋能。对于各地文旅发展,您还有哪些好建议,欢迎来人民网“人民建议”支招。(曾帆 彭姝婷 周梦娇 张丽玮 辛静 李丽萍 曾智慧 黄帆 杨启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