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的“要”与“不要”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调查研究既提出了正向的倡导和要求,也提出了负面清单式的警示和禁止。根据《工作方案》精神,结合实践,我们认为做好调查研究,务必做到三方面“要”与“不要”。
要精准选题,不要盲目跟风。选题是调研要面临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它决定了调查研究的目标方向。面对调研选题,有些人没有主见,陷入盲目跟风的误区,什么热门就调研什么,追求所谓“热搜”效应;有些人追求“脱颖而出”,热衷编“新”名词,提“新”观点,得“新”结论,却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视而不见,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问题充耳不闻。这种盲目跟风、刻意标新立异的选题,在一开始就迷失了方向。调查研究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关心、群众的关注、岗位的需求精准选题。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时代之问,紧紧盯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痛点,人民需要什么,就着眼谋划推进什么,哪些方面问题突出,就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敢啃硬骨头。现实中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善变的,面对众多的问题,不能手忙脚乱、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轻重缓急、主要次要,要抓住重点和关键,敢啃硬骨头。“硬骨头”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瓶颈问题,就是影响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问题,就是矛盾集中的尖锐问题。抓住了重点和关键,啃下了硬骨头,其他矛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要轻车简从,不要“前呼后拥”。调查研究中尤其需要警惕“四风”现象的反弹,特别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有些干部到基层调研追求“大场面”“大阵仗”,搞得前呼后拥,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有些干部所谓的基层调研,地点预定、路线确定,问题推定、结论预定,什么时间听汇报、查资料,什么时间看现场、搞座谈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不差分毫”。种种“前呼后拥”、程式化的调查研究,不仅使老百姓非常反感,也违反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工作纪律。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搞层层陪同。要增强调研的自主性、随机化,常到基层一线走一走,常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常同各界人士聊一聊。到基层去,不必遵循所谓“标准程序”,不一定都要做“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搞座谈”等“固定动作”。轻车简从的一个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另选地点、另找人家、另换角度、另谈话题,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看一看平常看不到的人间烟火、民情民意。
要深入务实,不要“蜻蜓点水”。深入务实是开展调查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一些调研活动,调研过程浅尝辄止、望梅止渴,调研报告词不达意、笔下空空,最终沦为典型的“蜻蜓点水”式的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反对“蜻蜓点水”的做法,大力倡导深入务实的作风。调查研究要沉到底,不刻意划定“经典线路”,不盲从“典型经验”,真正贯彻“四不两直”的要求,一竿子插到底,一板子盖到边,到最需要看的地方看,找最需要谈的人谈,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要融进去。有些调研人员虽然到了基层,但是没有学会和一线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和群众交流沟通不畅,很难让群众敞开心扉。融进去,就是要学会和一线的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学会群众的语言,走进群众的内心,放下架子,进群众的家门、坐群众的凳子、聊群众的家常,真正融入群众、融化情感、融通隔阂,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奠定调查研究的坚实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济宁市委党校;济宁医学院)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