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4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建议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
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挖掘地方特色,丰富德育资源。学校应在用好校内德育资源的同时,积极用好校外德育资源。深度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生态文明资源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依托多元载体,创新德育课程。比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专题策划录制德育节目,实现思政育人从“教室”走上“云端”,从“小课堂”走进“大讲堂”,从“书本”走入“心里”。
组织主题实践,开展德育活动。以主题活动、大课间活动等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教会孩子们懂得感恩,厚植家国情怀;崇尚英雄,传承红色基因。
(本报记者 汪志球 苏 滨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党总支书记张淑琴:
激发持续学习动力
课堂是实施智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实施智育的主体。
重视教师培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潜心校本教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备课上既备怎么教、更备怎么学,提高针对性。课堂上,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
推动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儿童阅读,拓宽学习内容。对学生分层施教,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跨学科教学,重视学科融合,关注课程资源聚合,以问题为驱动,打破学科界限。
倡导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开展课外学习、网络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在评价指标方面,要关注学生新知学习与建构,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以增值评价、过程性评价、个性化评价等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报记者 李 蕊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游泳队队长张雨霏: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美育课
体育、美育都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来说,体育、美育有助于体质健康、精神健康的培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
用好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带动少年儿童在享受运动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精神品质上的成长。倡导更多优秀运动员走进校园,把专业的体育知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少年儿童,让他们爱上运动、安全运动。学校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毽球、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美育与体育协调发展。学校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美育课,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培养孩子们健康向上的体育爱好、审美格调。在美育课程中可以融入体育类艺术作品的内容,如观赏表现体育精神的美术作品、聆听表现运动节奏的音乐作品等,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与运动美相关的知识,引领他们在运动中发现美、欣赏美。
(本报记者 白光迪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首席技能师王建清:
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
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受益终生。
积极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品格。学校可以将劳动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开设生动活泼的劳动体验课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格。比如,通过在家参与家务劳动、到工厂体验生产流程、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又引导学生及家长正确认识劳动的育人价值。
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不仅能劳动、会劳动,更要愿劳动、爱劳动。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还可以通过共建共享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8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