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件群众留言,见证中国民主的生动实践
迎着春风,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了。为更好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来,人民网于年初全面启动2024年度“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点击进入)。活动上线以来,各界群众踊跃参与,已收到留言超20万件。
今年是人民网连续第14年推出“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每年春节后,通过“我给两会捎句话”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期盼,已成为不少群众的“两会习惯”。同一时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央部委及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过人民网回应群众关切、畅谈新一年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也成为一种“政治习惯”。在两会期间,通过这一平台,干群之间的“双向奔赴”,见证了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让民意更好地走进会场,让两会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全国两会既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平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平台。
“建议在各级民营经济发展局中设立接待大厅并公布服务网站及电话,让企业家有事、有困难时可以随时联系上、对接上,能够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政府要协调企业统一在小区安全的地方建电动车存放和充电的场所,统一管理,合理收费。”“应增加社区工作人员,增加工作经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天津一名网友通过“我给两会捎句话”活动,提出了多条建议,大到政策的制定、落实,小到日常衣食住行,都有涉及。
“我给两会捎句话”专栏截图
政策制定者和服务对象之间打通了联系,民意民情转化为民智民策,让两会更加直通民心、开放透明。活动中收集到的群众建言,经汇总整理后,已分阶段转交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多位网友的建言还登上了《人民日报》,成为全国两会期间各界讨论的议题。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和往年一样,部分中央部委及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回应关切。“我注意到,暖气不暖是大家吐槽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今年我们在全区实施温暖工程,就是要回应社会关切,把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难题彻底解决掉。”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给网友的留言中说,“大家在网上的留言建议,对我们改进工作很有帮助”。此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广东、海南、云南、西藏、陕西、宁夏、新疆等地党政“一把手”通过人民网回信,回应群众关切。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气象局、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档案局也选择在两会期间通过回信与网友互动,答复网友关心、期盼的问题。
通过网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来,他们从国家大政方针,到社会治理,再到衣食住行的期盼、希望和诉求得以充分表达。人大代表们把这些声音带到两会上,同时通过回信等互动形式,再将两会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人民的建议和声音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这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高度契合。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群众和经营主体的440余万件留言诉求得到各地区各部门回复办理,这块网络平台成为了沟通干群的“连心桥”,也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凝心聚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两会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平台,也是全国人民凝心聚力的时刻。
围绕经济民生各类热点问题,2024年怎么干,群众纷纷通过“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献策。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培养更多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希望构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对接平台,更好实现产学研融合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要让数据更好地发挥价值,让其有效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群众建言。
网友通过“我给两会捎句话”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根据2023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97亿人,占比21.1%。养老牵涉千家万户,关系民生福祉。“希望有条件的社区都能开办老年大学,让老年人就近上课、交友、娱乐,丰富老年人的退休幸福生活。”“建议实施社区老年心理关爱点建设,用邻里守望编织社区的爱心网。”“应形成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的多元筹款运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各地网友集思广益,一起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出谋划策。
乡村如何实现振兴?怎样更有“医”靠?群众需求如何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针对这些既关系百姓冷暖、万家忧乐,又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大家通过网络一起协商,共同探寻最佳解决方案。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通过协商,激发了人民的创造力,实现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找到思想的共同点、利益的交汇点、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广征询、集众智,确保政策和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宝成认为,这样完整的制度程序,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让人民意愿有效实现,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就在身边,要用心体味和真正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担心、最闹心、最期待的问题”“把人民群众‘想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2024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回应群众期盼。
北京提出优先解决“老老人”“小小孩”问题,浙江将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江西推进“可躺式”课桌椅进校园试点,云南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万人以上,西藏打算实现全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各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细化为“项目书”,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要不折不扣抓落实”“要雷厉风行抓落实”“要求真务实抓落实”“要敢作善为抓落实”,成为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句,各地纷纷强调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努力将群众向往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让人民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样的中国故事,长久持续。(实习生要昕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