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聚焦“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代表之声)

2021年06月17日09: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就如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校、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加快推进一批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应坚持引育并举、双向发力,不仅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还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立足本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应着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更加注重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和贡献的科研评价标准。      

  (本报记者  范昊天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深刻把握科技大势,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建设国家实验室为抓手,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构筑创新高地,力争在若干领域形成重大突破,引领我国科学技术向高端迈进。二是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着眼国家急需和长远需求,全力补短修长、换道超车,谋求创新超越,守住自主可控底线。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破解重大科技命题,产出一流成果,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三是深化创新链、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打造创新生态。

  (本报记者  尹晓宇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

  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应该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一是建立先进的研发流程和方法体系,支撑科技创新;二是打造一支全球创新团队,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来保障科技创新;三是通过灵活的引才育才政策,汇聚全球众多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四是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带动科技创新关键人才发展;五是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发展,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动力;六是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本报记者  庞革平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赵治海: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造潜力

  当今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

  激发创新活力,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相关服务体系和支持创新的平台,点燃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形成崇尚科学、大胆创新的社会风尚。

  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前沿科技领域人才和团队稳定支持机制,增加引才用才的国际竞争力。      

  (本报记者  史自强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7日 19 版)
(责编:刘书含、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