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梦·普洱情——云南省普洱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年10月11日13:37  来源:中国发展网
 
原标题:脱贫梦·普洱情 ——云南省普洱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9月25日,云南省江城县康平镇瑶家山村的一排排青瓦房整齐划一,巍然矗立,在一片青山绿水间显得分外醒目,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瑶山巨变,更清晰地折射出瑶族群众从曾经的“刀耕火种”一步跨进了“现代文明”的历史印记。

  这里,也是康平镇干田团墩易地搬迁点。大多瑶族村民在搬到这里之前,一直聚居生活在边境沿线的深山老林里,交通受阻,信息闭塞,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如今,他们搬出了大山,住进了安全宜居的新房,还用上了手机、骑上摩托、开上了汽车。“生活简直是翻天地覆的变化。”瑶家山村的一位90后村民无限感慨地说。

803634622

  然而,在云南普洱市,如同凤凰涅槃般发生了转型嬗变的可不止瑶家山村。2019年,普洱市8个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澜沧县高质量通过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市提前一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在普洱,一切“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一切“不现实”也都变成了真实,在这个被称之为“天堂的世界、世界的天堂”的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山水灵动,奇幻与蝶变正酣。曾经无数沉寂在普洱土地的山寨、村庄,踏上了脱贫振兴的旅程,孕育并实现了属于它们自己的脱贫梦想——

  在宁洱县,民族团结的铮铮誓词响彻云天,实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示范,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族团结进步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住房保障、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工程;

  在镇沅县,智志双扶、内外兼修,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对农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增强其感恩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景谷县,把自然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形成了绿色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绿色生态致富之路”;

  在江城县,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条脱贫致富,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产业链条,用产业念好“发家致富经”,唱响“脱贫攻坚歌”,托起“小康梦”。

  如今,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行走在普洱这片广袤而富足的土地上,仿佛看到了沉潜于乡野民间的发展自觉意识被一一唤醒,这里的面貌各异的乡村,这里的一张张笑开颜的幸福面孔,都因脱贫攻坚的梦想实现而更加“美丽”,更具内涵,更添几分极致韵味。

  青山绿水:奏响“产业+扶贫”的和谐乐章

  漫山遍野的茶园、香气萦绕的果树林、扑面而来的绿色气息,是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于普洱这一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最初印象。天赐普洱,这里将一块绿洲演绎出丰富多元的天地人和。而普洱的绿,是自然的绿,也是发展的绿,更是脱贫致富的绿。

  据悉,一直以来,普洱始终把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作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立足生态环境好、山区半山区面积大、资源禀赋高的实际,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向山要生态、要产业、要效益。“目前普洱全市GDP保持年均两位数高速增长,绿色GDP占比达94%,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普洱市副市长杜建辉表示,普洱在全国率先开展GEP核算和TEEB评估,建立绿色经济考核评价机制,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形成了既注重经济价值又注重生态价值的发展导向,有机农业、绿色金融、绿色检察等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

  葱葱翠翠的山林,悠远宁静的古道,潺潺的山间溪流,炊烟袅袅的青堂瓦舍......印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眼帘的一切,无不彰显着属于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的独特美丽。作为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那柯里村朴实的村民“靠山吃山,靠茶吃茶”,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耕作,采摘新鲜茶叶制作地道普洱茶。据悉,那柯里村拥有茶园面积8468亩,2019年全村实现茶叶产量349.3吨,产值523.95万元。

620720839

  “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古道蹄声响,入梦那柯里。”在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那柯里村始终坚持“生态立村,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清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以独具茶马风情特色的古朴杆栏式建筑为主,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资源,使民居建筑与“山、水、林、田”融为一体,打造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式村庄。“现在的那柯里已初步建成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餐饮、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目前,那柯里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000余万元。”宁洱县副县长樊汝来说道。

  绿水青山间,一个那柯里靠生态靠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无数个“那柯里”在普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携手并进,日益繁荣。据了解,普洱市面对脱贫攻坚的巨大压力,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和扶贫成效,坚定推进绿色发展。同时,紧紧扭住产业这个核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和“坚实靠山”,截至目前共整合110.7亿元涉农资金,投入36.6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全面推广“党支部+基地+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茶叶、咖啡、生物药、澳洲坚果、牛油果、沃柑、烤烟、肉牛、生猪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景谷县在产业发展中秉承“绿色、天然、生态、健康”的发展理念,以保护、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为基础,把自然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绿色生态致富之路”,用绿色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造纸排出来的废水,我们会进一步回收利用,绝对不会对环境产生一丝一毫的破坏。”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是位于景谷县的按照林纸结合模式兴建的国内首批林浆纸一体化企业之一,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云景林纸积极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做好“保护”与“开发”两篇文章,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林农从“绿色银行”中增收、当地政府从“绿色产业”中增税、苍茫大地从“绿色发展”中增绿的三赢模式。

1066738167

  截至2019年底,云景林纸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合作种植工业原料林42万亩,项目涉及景谷县内外28个乡(镇)、103个村、1.45 万农户近 6万人参与合作,合作农户累计获得收入10.02 亿多元,每户平均增收6.91万元。

  此外,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热区资源,景谷县加大了热区芒果、柠檬、西番莲、坚果“四果”的扶持发展力度,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热区水果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10.76万亩热区水果基地,其中西番莲种植2.6万亩,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西番莲种植基地。扶持、培育的“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一流、云南省最大的现代化食品工厂,2019年全年生产果汁原浆1.3万吨、果汁饮料3万吨,实现产值1.35亿元,带动3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懒汉”变“好汉”:开创智志双扶新路子

  “早上一壶酒,靠着墙根晒太阳;下午一壶酒,睡到太阳又上山。”在集“山区、农业、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镇沅县,这曾经是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照,而他们,也成为镇沅县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硬骨头”。

  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成为镇沅县探索破解“素质贫困”难题,促进“昔日懒汉”变“今日好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条新路子。在培训中心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看到了一摞摞整齐实用的教学材料,看到了宽敞明亮的读书室,看到了穿着统一服装正在认真上课的镇沅县村民,看到了对于脱贫致富和未来过上小康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充足信心。

  “脱贫攻坚,关键在于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只有群众有了信心与干劲,有了积极性,扶贫脱贫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才能过上小康生活。”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他们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教学全过程,打造以专业资深技能教师为主,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辅,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实践需求。

362525558

  据了解,目前,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共完成37期13个专业的技能培训,培训学员1729名(其中:建档立卡户1270名)。“培训中心是进行精准培训,在年龄段等方面都有规定。”该中心负责人说道,目前中心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中的“懒汉”全覆盖,中心远期的计划是把全县的劳动力都培训一遍。“通过培训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我们也不难有这样的启示,破解贫困群众的素质贫困,必须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提高一批、吸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该负责人感慨道。

  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普洱市深谙此道。据了解,自脱贫攻坚以来,普洱市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消除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激发起广大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澜沧县和中国工程院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探索出“一个院士(专家)+一帮团队+一个产业+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创造性采取“抗大”模式“1+N”的办法,举办林下有机三七、柠檬、冬季马铃薯种植等技能培训班68期,300余人次院士专家手把手培训农民学员1.5万人次,培养了4300余名新型基层农技人员,让贫困群众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了精神脱贫,为贫困地区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樊汝来的眼里,教育扶贫也是扶智扶志的重要路径之一。据他介绍,自2013年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中心与宁洱县定点帮扶以来,通过对口帮扶、联盟办学、师资培训等项目,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多渠道为宁洱县筹措的资金及物资达7000多万元,有效提升了宁洱县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宁洱县在脱贫攻坚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逐渐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教育扶贫的成果是长期而有效的。”樊汝来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宁洱的教育水平在全市位居前列,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改造,也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和班级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也帮助宁洱补齐短板,促进了宁洱与发达地区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的快速接轨。

  点面结合: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据了解,普洱市10县区中有9个县是民族自治县。“多元一体”的民族市情特征,使普洱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也是民族团结的大观园。普洱市坚决践行“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把精准扶贫作为民族地区发展头等大事,以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41个贫困乡(镇)、761个贫困村、60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为目标,举全市之力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不断加快少数民族聚居村、沿边地区、“直过民族”聚居区脱贫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普洱市将孟连县少数民族杂居村寨的“宾弄赛嗨”传统活动,创新发展为族际交流、群众交往和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并加以推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升华为“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闯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真的要感谢政府,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苦聪人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苦聪人新村,一位年收入突破万元的村民神情激动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村子里,一排排亮黄色的房屋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与绿色的热带植物相映成画,见证着如今苦聪人富足安逸的美满生活。

  “村民们主要种植甘蔗、水果、咖啡、蔬菜等热区农作物,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9297.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30元。”身为苦聪人的镇沅县常务副县长王迎斌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每每进到村子旁边记录苦聪人生活起居历史的博物馆,他都难免热泪盈眶。“真的是很感慨,小时候的日子苦啊,我们苦聪人有今天的这般生活光景不容易。”

  大平掌苦聪人新村的美好光景,无疑是普洱市各民族地区抓民族团结实现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而同样的变化与涅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位于江城县的整董镇城子三寨也感受颇深。整董镇的傣族民族特色保存比较完整,傣族群众几乎全都居住在傣族特有的传统民居里,而最为集中的是城子三寨。据悉,2015年至2019年,整董镇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多种方式,新建(维修加固)安全住房1150间,彻底实现了农户100%住安全住房目标。

2140030648

  如何让整董镇村民富起来?整董镇精选坚果产业、辣椒产业、西瓜种植等作为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重要重点产业,实行产业链打造。坚持“产业+农户”,实现产业与贫困户精准对接。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和政府对贫困户的扶持、对法人的资金、技术等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人口,每年都有相对固定的收益。2019年,全年经济总收入343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8元,粮食产量945.56万吨、人均有粮302公斤。

  瑶族、傣族、拉祜族……随着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脚步,一幅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团结脱贫的美好画面徐徐展开。就这样,普洱市在不断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长足发展的进程中,在让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实现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有删减)

(责编:姜迪、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