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浙江衢州:一位扶贫干部和158本工作笔记

2020年07月23日09:21 | 来源:浙江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位扶贫干部和158本工作笔记

158本扶贫笔记,摞起来,1.5米高;称一称,23.5公斤重。我们翻看一遍,花了10天。从1999年到2019年,一直没有离开扶贫岗位的衢州市衢江区扶贫干部余永宜记满它们,用了20年。

这是一摞摞沾满泥土味的扶贫笔记,一笔一画记录着党和政府扶贫政策“大道理”的要求和重点,也印刻下基层扶贫干部恪守为民情怀,挥雨露历山川、走村串户济困扶贫的辛勤脚步。在这20年里,衢江摘掉了浙江省欠发达县的“帽子”,2019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达11667元。

7月上旬,我们跟着余永宜一起来到衢江乌溪江库区,听村干部和农户讲述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也走进余永宜的人生,探寻他不仅把“扶贫”记在纸面上,更把“实干”写在大地上的故事。

出身农家,小时候吃不饱

看到贫困会心痛

“余主任,来了啊。”

我们跟着余永宜来到乌溪江库区湖南镇,每进一村,都有人亲热地和他打招呼。

余主任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出奇一致:长年都在村里,对我们农民很有感情。

单说下乡这件事吧。华家村党支部书记祝建平掰掰手指:余主任2004年到2018年担任衢江区扶贫办主任的14年里,到华家村至少有上百次。

曾与余永宜一个办公室搭档共事8年的吴雨土记得,只要不开会,老余就往村里跑、往库区钻,平均每个星期有一半时间在村里。

这份对农家的亲近,一部分源自余永宜的童年记忆。他说:我出身农家,小时候家里吃不饱,经常看到父亲不得不东家西家去借粮,长大后看到农民贫困就会感觉心痛。

乌溪江库区地处衢江区南部,包括湖南、举村、岭洋、黄坛口4个乡镇,2003年末人口2.9万。这里区位环境比较封闭,当时看天靠地吃饭的库区人年人均收入仅2100元。

2004年春节,余永宜回老家龙游陪父母过年。刚到家,区农办领导电话“追”来了:“下午回单位商量乌溪江库区群众异地脱贫规划。”

余永宜脑子里浮现出库区山路弯弯的场景,又想起岭洋乡一个村民半夜发病,送医途中在小船上不幸离世的事,他一阵心酸。

“阿爸阿娘,对不起啊!”余永宜匆匆扒了几口午饭,掉头往单位赶。

一堆方便面,窝进办公室。这是孝子余永宜第一次没有陪父母过年。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他赶出了乌溪江库区异地脱贫规划。

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的战略决策,拉开了全面推进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序幕。在余永宜的扶贫笔记中,和库区搬迁相关的内容超过数百页。到2019年,衢江已累计异地安置1万多名库区农民。

廿里镇和美村是一个库区群众安置小区。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张雨仙。2013年她随全村搬迁下来,离开昏暗的泥房,住进了三层楼的联体排屋,空调、电脑、大冰箱,生活起居越来越讲究。

“最感恩的还是解决了孩子读书的难题。”张雨仙说搬迁之前,儿子去学校要走近10里山路,9岁就背着咸菜罐离家上学,“现在孙子可幸福了,学校离家只有500米。”

保护生态,库区人奉献了很多

他们自强,更需要帮扶

“老余,扶贫工作怎么做才能让群众满意?”杭州市结对帮扶衢江的青年驻村干部徐元俊问。

答:“手中有事,眼里有事,脑子里还想着事。”

心在事上磨。相似的问题,在158本扶贫笔记中,余永宜也“磨”过自己很多遍。

衢江区扶贫办主任杨晓平很佩服余永宜,说他思路开阔,点子特别多。但余永宜说,我就是尽最大努力,让困难群众应享尽享党和政府的扶贫惠民政策。

在余永宜的扶贫笔记中,三分之二篇幅记录的是一年年国家、省里各项扶贫政策,工作的要求和重点,以及怎么把事做细做实的思考。从搬迁扶贫到产业扶贫,从教育扶贫到健康扶贫,从特扶项目到“两山”项目,每一项他都反复琢磨。

2019年1月退居二线后,又得一副“新鞍”,余永宜担任了湖南镇破石村驻村生态指导员。破石村口,有一处奇妙的节理石柱地质风貌。每次经过那里,余永宜都会停一停: 5000万根节理石柱紧密规整,朝着共同的方向,才汇聚成矗立亿年的壮观风景——我们做扶贫也是如此啊。

有村干部讲故事:和美村里陆续搬来20多个库区村庄的村民,村支书曾昌土有些发怵。集体经济几乎没有收入,公共设施、房屋维修寸步难行。余永宜教他试试说服村民在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电能自发自用,多余的“上网”。现在,村集体每年光卖电一项就有30万元收入。

库区盛夏,翠竹遍野。岭洋乡赖家村刚刚上了一个笋干加工厂项目。村支书邱小勇说这是余永宜“重度参与”才做成的。乡村做产业往往受限于自然条件。这个村有啥缺啥,都是余永宜进村看、问、想得最多的事。库区老百姓原来土法加工笋干,有三分之一会烂掉,这里有没有潜力可挖?余永宜帮村里协调资金、引进设备,使这个村每天可加工500公斤笋干。

余永宜陪着邱小勇奔前忙后。他说,在库区,生态是关键,畜禽等原有产业都不再适宜了。库区人奉献了很多,他们自强,我们更要帮一把。

余永宜在笔记本里写过一行字:多想多学多干,边学边干。我们与他接触几天,发现他有句口头禅:我反思了一下。

妻子有时看不懂,“老余身子弱,动不动感冒,但工作上有事拔了盐水针就往单位跑”。半夜醒来,想到啥点子,就跑到客厅里摊开笔记本,“先抓住、再消化”。他也全然不像是花甲将至,语速中快,反应敏捷。小个子,蕴藏着火热。看电视里介绍立柱式栽培,菜还能这样种?马上截屏,分享,方式很“燃”。

皮尺一量,当场翻脸

偷工减料一米都不行

走进衢江区农业农村局,叫余永宜“老师”的人很多。一来他政策吃得透,农户情况熟,请他把把脉心里就踏实。二来他脾气好,乐于帮人。

杨晓平说,有次晚上10时多向余永宜求助改材料,他二话没说就打开电脑。这份材料最终修改了十几稿才定稿,连标点符号都一一改正。

但在有些人眼里,老余却很不给面子。吃饭不去、递烟不抽,关照关照项目更是别提。

吴雨土记得,验收一条机耕路,两公里长,“老余拿出皮尺一点点量过去,发现少了180米,他当场翻脸,要求施工方马上补。”

中国人寿衢州分公司蓝成才说,初见余永宜,他戴着老花镜看材料,十几分钟不抬头,“特别严肃”。看完材料,“梆梆梆”丢过来3个问题:对困难群众的健康保险,保障力度怎么样?动态调整怎么办?精细宣传怎么做?

余永宜喜欢在扶贫笔记里画简易地图,还擅长做明白卡、楼书,把扶贫政策的宣传页设计得明快易懂。一图胜万言,是他的实干工作法。他说,对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等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我们扶贫干部反复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思量。

实干,是一种牵引之力,蕴含磁场。2017年1月,“最多跑一次”改革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3月,余永宜在全省健康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思路,实现受益低收入农户“一次不用跑”、零成本享受国家扶贫政策。这个衢江创造的扶贫经验,后来在全省推广开来。

余永宜一直收藏着两样纪念物。一个是从2007年使用至今,陪伴他一个又一个冬夜加班的旧取暖器。还有一只“扶贫”包,那是2003年他参加全国扶贫培训时发的,他这十几年来下乡时最喜欢拎着这个黑色的“扶贫”包,上面印着六个字:国务院扶贫办。

攒下这两件纪念物,以及158本扶贫笔记,对于余永宜来说,不仅仅是对物的爱惜,这是时间创造的财富,也是时代给予的馈赠。(记者 檀梅 肖国强 刘伟 于山 浙报融媒共享联盟衢江站 丰莉莎 余慧仙)

(责编:肖鑫、冯亚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