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2019脱贫攻坚,难忘总书记殷殷嘱托系列报道之六

[网连中国]报告总书记,我们脱贫了!

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2020年01月17日09:2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农村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要如期完成,还得咬定目标使劲干。”2019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持续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全力推动扶贫工作,预计2019年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34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

“搬过来一年多了,日子越来越好。”贵州的潘文琴,2018年从简嘎乡搬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从小学刺绣的她没有想到,普通的生活技能如今竟成了家里的致富门路,“以前就指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年收入不足5000元,仅够基本开支。现在做绣娘,每月能挣3000多呢。”

从西海固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在全国各地,这样的脱贫案例随处可见。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访多个已脱贫摘帽的地区,听当地百姓聊村里的脱贫故事。

产业打底、特色加持 山旮旯里长出“黄金果

寒冬时节,河北省行唐县东安太庄村,村民李香女忙完家里的零活照例去了苹果园。她指着村里成片的苹果树说,“这可是我们村的摇钱树,‘宝贝’着呢!”

东安太庄村的苹果。 东安太庄村委会供图

位于丘陵地区的东安太庄村是行唐县有名的贫困村,村里人很早之前就开始种苹果树。由于管理技术缺乏、浇水设施不到位、没有销路等原因,迟迟不见收益,村民们只好把树砍了,另寻出路。

这种困境在刘金国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出现了转机。当时,刘金国一有空就骑摩托车到山上转悠,还专门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和反复验证,确认东安太庄村土壤土层深厚,含钾量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发展苹果产业。刘金国当即决定让村民重新把苹果种起来。

“我们刚把树刨了,你又劝我们种,这事靠谱吗?”面对村民的质疑,刘金国带着村领导班子挨家挨户做工作,几经周折,树总算是重新种上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东安太庄村已成为河北省第二大苹果生产基地,苹果种植达4500余亩,亩产达3000公斤,年增收2000余万元,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此外,太庄村还在上级政府的资金帮扶下,走出一条以苹果种植为主,果品加工、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致富路,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5年的800元提升到了现在的7000元。

东安太庄村的全貌。 东安太庄村委会供图

看着成片的苹果树,刘金国信心满满,“接下来,我们要着力打造‘万亩苹果产业园’,全力招引龙头企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建扶贫车间、搭致富平台 贫困户变身“上班族”

初冬的清晨,天还没大亮,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镇战斗村的扶贫车间主任金淑英已经带着村民们忙活起来。“四年前每天以泪洗面,哪能想到过上现在的生活。”说这话时,金淑英脸上全是喜悦。

2015年,金淑英一家6口住在两间“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土房里。“当时老伴有青光眼,别说看病,家里连给两个孙子坐校车的钱都没有。”回忆过去,金淑英叹了口气。

同年12月,金淑英家成为泰来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政府出钱给盖了砖瓦房,两个孙子有了教育补贴,老伴的手术费走医保报销了95%。在政策帮扶下,金淑英家的情况改善了不少,可真正脱贫,靠的还是村里的“扶贫车间”。

为了给“听天由命”的贫困户们谋出路,泰来县政府引进了安国镇的汽车靠垫编织技术,在当地成立了扶贫车间。

金淑英正在扶贫车间编织汽车坐垫。 朱清山摄

进入车间工作的金淑英摇身一变,成了 “上班族”。因为手法熟练,她还很快升为车间主任,一个月能挣1000元。“能把编织汽车坐垫的手艺教给更多村民,帮他们脱贫,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如今,金淑英家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8300元。

据泰来县扶贫办主任朱清山介绍,目前,泰来县已建设22个扶贫车间,带动1200多人务工增收,仅汽车坐垫编织一项,销售额就达1300万元。

创新扶贫、金融“造血” 小信贷“贷”出好“钱景”

正值初冬收菜季,一大早,廖迎翔就在自家地里忙个不停。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支持下,成了宜章县坳背村的种植大户。

廖迎翔在地里收菜。 廖云飞摄

宜章县地处湘粤相交,人口多、底子薄,是国家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开发扶贫攻坚县。

“村民因病、因灾致贫需要钱,发展产业也需要钱。”2015年5月,宜章县被列为湖南省第二批金融扶贫推进县,但金融机构担心收不回“不敢贷”,贫困户担心还不起“不愿贷”,半年多时间里,全县仅投放贷款200余万元。

为了让村民早日摘穷帽,宜章县自主开发了扶贫小额信贷管理系统,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全力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宜章县首笔扶贫小额信贷发放。 邓家亮摄

“都说借钱难,但在我们宜章,贫困户借钱都不算难。”在小额信贷政策的帮扶下,廖迎翔第一次贷到了4万元。“我用这笔钱买了拖拉机,耕作效率大大提升。”

宜章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润槐告诉记者,金融扶贫目前已给当地1.07万户贫困户发放了小额贷款。“2014年,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814人。五年来,累计脱贫712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8个百分点。”

脱贫不脱管、摘帽不摘责 可持续才是百姓“定心丸”

“逆水行舟,一蒿不可放缓”。贫困的“帽子”摘了,但干事创业的劲儿不能减,让村民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作为四川康定市59个贫困村之一,八郎村在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这还不够,无论是巩固脱贫,还是增收致富,我们村的产业都显得单薄了些。”在村长仁清看来,眼下最大的问题是村民收入不可持续。“扶贫政策没了怎么办?政策性收入少了又怎么办?”仁清坦言,尽管过去一年八郎村已经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医疗、教育、住房也都有了保障,但在产业支持方面仍然不足。

夏天的八郎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画的草原、宏伟的雪山和灿烂的花海是八郎村的特色资源,淳朴善良的康巴藏族在这里传承着以牦牛为载体的民族文化。“让老百姓拥有内生动力才是不返贫的最佳方法。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一个巴日林白牦牛保护区,还要建一个可肉眼观星河的星空酒店。”仁清说,“酒店建成后不仅能承载村里的旅游规划,还能给老百姓提供可持续的工作机会。”

除了内生动力不足,“大病”也是很多百姓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吉林省和龙市南坪镇太平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只有少数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留守,他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较差,“因病返贫”成了这个村子脱贫后的“隐患”。

为改变“一人疾、全家慌、常年困”的局面,和龙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健康扶贫新举措,如,为每户提供一个家庭医生团队、制定一人一策分类救治方案等。村民李大爷笑着说,“家庭医生每月都上门服务,量血压,还指导我用药,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看病难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2020年,是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全国还剩5%左右的贫困人口,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坚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曾帆、付兆飒、李洋、李思玥、赵丹、匡滢、李芳森、朱虹、孙远桃)

 

(责编:曾帆、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