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60922153454

年保玉则的绿色“财富经”

杨阳 李昕宸

绿色“财富经”
绿色“财富经”
"绿色"的年保玉则
"绿色"的年保玉则
"绿色"的年保玉则
"绿色"的年保玉则
"绿色"的年保玉则
"绿色"的年保玉则
  人民网果洛9月21日电(杨阳 李昕宸)“老板,这个藏式的帽子多少钱一顶啊?”游客问。
  “25元一顶。”牧民秋科笑着回答。
  9月的青南高原云淡风轻,秋意盎然间已提前透着丝丝冬的气息。在有着“天神的花园”美誉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年保玉则景区门口,家住久治县索乎日麻村的牧民秋科正在细心经营着自己的摊位。随着年保玉则景区名气越来越响,守护着这湾绿水青山的草原牧民们念起了绿色“财富经”。
  生态财富:保护与利用回报“天赐良境”
  年保玉则,又名果洛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主峰海拔5369米,是巴颜喀拉山脉的最高峰。每年夏季,融合石山、冰川、草原、森林、湖泊于一体的年保玉则向世人尽情展示着她最迷人的姿态:草原上黄色、蓝色、红色的花蕊连片绽放,叠雪的山峦倒映在镜面般的湖水之中,碧绿的草原上牛羊成群,用“天神的花园”来形容这里一点也不为过。
  “年保玉则是藏区十大神山之一,每年来自青海、四川、甘肃的藏族群众都会来这里祭拜。”久治县旅游局副局长訾明升说。这里不仅是群众心中的神山,更是三江源核心保护区内重要的湿地资源。
  “眼前这个湖叫西姆措湖,翻译过来就是‘富有财富’的意思,这片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财富。”訾明升自豪地说。从2010年起,当地政府以“保护生态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第二”的理念,重点保护生态资源的原生态和可持续性,同时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绿色回报这片“天赐良境”。
  “在景区内,我们禁止使用塑料袋,并在景区内设置垃圾箱和引导牌,禁止游客乱丢垃圾踩踏草原。为了保护植被,我们专门修建了观光木栅道,栅道的高度我们都做了精细地计算,就是要为栅道下的植被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訾明升说。
  硬件设施的投入,保留下了年保玉则最纯净的原始状态,当地牧民的细心守护,延续了这片净土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神山圣湖护佑着当地群众,如今,46岁的牧民乐昂和伙伴们则当起了这片土地的“守护神”。
  “我们15个人成立了环保小队,每天我们都要骑马进景区捡垃圾,向游客宣传环保知识,同时还要对当地植被进行研究,现在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乐昂说。
  年保玉则景区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2010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来自天津的摄影爱好者王燕平举着相机兴奋地对记者说:“摄影十几年了,我也走过祖国很多地方,这里的景色最大气,最原生态,真的太美了。”
  民生财富:旅游+扶贫吃好“老天赏的饭”
  如今,年保玉则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也渐渐有了活力。“从2010年起,年保玉则的游客量逐年递增。仅去年一年就接待游客近10万人,今年到8月份已经达到了11万多。以前主要集中于自驾游,今年跟团的游客人数也快速增长。”訾明升说。
  生态保护的好,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当地人就能借着旅游产业的“东风”,稳稳地端好“老天赏赐的金饭碗”。秋科就是这里最早一批吃起“旅游饭”的牧民。
  过去,秋科一家是地地道道的牧民,靠着30多头牛要养活一家6口人,几千元的年收入让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07年,当地政府组织牧民在年保玉则景区附近做起小买卖服务游客,一顶白色的帐篷,货柜上摆放着食品、藏饰纪念品和当地特色药材。没想到,这两年秋科的小买卖红火的不得了。
  “刚开始的时候游客少,生意不是很好,这两年游客来的特别多,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就挣了8万多块,旅游收入已经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了。”秋科笑着说。
  “旅游搞好了,牧民脱贫也多了一条出路。”訾明升说。“十二五”期间,久治县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五年累计向牧民群众返还门票收入417.95万元。景区周边牧民群众通过租马、经营藏家乐等方式实现总收入500余万元,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久治县将立足大年保玉则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文化体验、民俗宗教等为主的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一轴一核三片区”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资源市场化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全省高原生态旅游名县。